《忆原上人》

时间: 2025-01-04 10:36:45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金陵。

不知竹雨竹风夜,吟对秋山那寺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原上人 戴叔伦 〔唐代〕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金陵。 不知竹雨竹风夜,吟对秋山那寺灯。

白话文翻译

一双棕鞋,一根八尺长的藤杖,我行走遍了广陵,又来到了金陵。 不知夜晚的竹林中,雨声和风声交织,我在秋山的寺庙灯光下吟咏。

注释

  • 棕鞋:用棕毛编织的鞋,适合行走。
  • 八尺藤:指用藤条制成的长杖,用于行走时的支撑。
  • 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
  • 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
  • 竹雨竹风:形容竹林中的雨声和风声。
  • 吟对:指吟咏时对着。
  • 秋山:秋天的山。
  • 那寺灯:那座寺庙的灯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32—约789),字幼公,唐代诗人,与韦应物并称“韦戴”。他的诗多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此诗可能是在戴叔伦游历广陵和金陵时所作,表达了对旅途中的自然景色和寺庙灯光的怀念。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戴叔伦在游历广陵和金陵时,感受到了旅途中的自然美景和寺庙的宁静氛围,因此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对这些景物的怀念和内心的宁静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首句“一两棕鞋八尺藤”通过具体的物品——棕鞋和藤杖,展现了诗人的行旅生活。接着,“广陵行遍又金陵”表明了诗人的游历范围,从广陵到金陵,跨越了两个重要的城市。后两句“不知竹雨竹风夜,吟对秋山那寺灯”则通过自然景物和寺庙灯光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在夜晚的宁静和内心的平和。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两棕鞋八尺藤:通过具体的物品——棕鞋和藤杖,展现了诗人的行旅生活,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行走能力和对旅行的热爱。
  2. 广陵行遍又金陵:表明了诗人的游历范围,从广陵到金陵,跨越了两个重要的城市,展现了诗人的游历经历。
  3. 不知竹雨竹风夜:通过自然景物——竹雨和竹风,描绘了夜晚的宁静和自然的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然美的感受。
  4. 吟对秋山那寺灯:通过寺庙灯光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在夜晚的宁静和内心的平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寺庙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具体描写:通过具体的物品和景物,如棕鞋、藤杖、竹雨、竹风、寺庙灯光等,展现了诗人的行旅生活和对自然美的感受。
  • 对比:通过广陵和金陵的对比,展现了诗人的游历范围和经历。
  • 象征:寺庙灯光象征着宁静和内心的平和,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在游历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和寺庙的宁静,这些感受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也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棕鞋:象征着诗人的行旅生活。
  • 八尺藤:象征着诗人的行走能力和对旅行的热爱。
  • 竹雨竹风:象征着夜晚的宁静和自然的美。
  • 秋山那寺灯:象征着宁静和内心的平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一两棕鞋八尺藤”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行旅生活 B. 诗人的行走能力 C. 诗人的旅行工具 D. 诗人的生活用品

  2. 诗中的“广陵行遍又金陵”表明了什么? A. 诗人的游历范围 B. 诗人的游历经历 C. 诗人的游历目的 D. 诗人的游历时间

  3. 诗中的“不知竹雨竹风夜”描绘了什么? A. 夜晚的宁静 B. 自然的美 C. 诗人的感受 D. 诗人的生活

  4. 诗中的“吟对秋山那寺灯”表达了什么? A. 诗人的宁静 B. 诗人的内心平和 C. 诗人的向往 D. 诗人的生活

答案:1. C 2. B 3. A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韦应物《滁州西涧》:同样描绘了自然景物和诗人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居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戴叔伦《忆原上人》与韦应物《滁州西涧》: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物和诗人的感受,但戴叔伦的诗更注重对旅途生活的描绘,而韦应物的诗更注重对自然美的描绘。
  • 戴叔伦《忆原上人》与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戴叔伦的诗更注重对旅途生活的描绘,而王维的诗更注重对山居生活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全唐诗》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