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一作李端诗,题云塞上)》
时间: 2025-01-14 11:33: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十在边城,军中得勇名。
卷旗收败马,占碛拥残兵。
覆阵乌鸢起,烧山草木明。
塞闲思远猎,师老厌分营。
雪岭无人迹,冰河足雁声。
李陵甘此没,惆怅汉公卿。
白话文翻译:
在边陲的城镇,我二十岁时就立下了赫赫战功。
卷起旗帜,收拾败马,沙场上拥挤着残余的士兵。
乌鸦在被覆灭的阵地上飞起,烧毁的山野草木通红。
在边塞的闲暇中,我思念远方的猎场,
而军队的老将们却厌倦了分营扎营的生活。
雪山上没有人的踪迹,冰冷的河流中传来大雁的哀鸣。
李陵甘愿在此沉没,令我感到惆怅的是汉代的公卿们。
注释:
- 边城:指边疆的城池,通常是军队驻守的地方。
- 勇名:勇敢的名声。
- 卷旗:收起军旗,表示战斗已结束。
- 乌鸢:指乌鸦,象征着战斗的惨烈和死亡。
- 塞闲:边塞的闲暇时光。
- 李陵:汉代名将,因战败而被俘,其事迹被后人所铭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诗风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边塞生活、军旅生涯的感悟。其作品多描绘战争与自然的结合,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从军行》创作于唐代边塞的战乱时期,诗人以个人的军旅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对生命的感慨。诗中透出对边塞生活的厌倦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从军行》是一首描绘军旅生活的古诗,诗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内心的孤独。开头两句,诗人以“二十在边城”自述年少时的英勇,反映了年轻将士的豪情壮志。接着,描绘了战败后的狼狈场面,卷旗、败马和残兵的意象,将战争的惨烈展现无遗。中间几句,诗人通过“乌鸦”和“烧山草木”的意象,传达出战争带来的死亡和毁灭感。后半部分则转向对生活的思考,士兵在边塞的闲暇中渴望打猎的心情,与对军营生活的厌倦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在结尾,通过提及李陵的故事,诗人抒发了对历史英雄的惆怅与思考,给整首诗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感和哲理性。整首诗气氛沉重,情感深邃,既是对战争的控诉,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十在边城:表现诗人年轻时在边疆的经历,暗示了将士的年轻和热血。
- 军中得勇名:强调在军队中获得的声誉,突显了战争的荣耀和风险。
- 卷旗收败马:描绘了战斗的结束和失败后的无奈,象征士兵的疲惫。
- 占碛拥残兵:表现战场的混乱和士兵的困境,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 覆阵乌鸢起:乌鸦飞起,暗示死亡的来临,令人感到战争的残酷。
- 烧山草木明:火光映照下的山野,象征着毁灭和悲惨的战局。
- 塞闲思远猎:士兵在战后思念狩猎,反映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师老厌分营:描绘士兵厌倦了战争的生活,强调了时间的无情。
- 雪岭无人迹:表现边塞的荒凉,暗示人迹罕至的孤独感。
- 冰河足雁声:大雁的叫声在冰河上回响,增添了孤独与凄凉的气氛。
- 李陵甘此没:提到历史人物李陵,表达对英雄命运的惋惜。
- 惆怅汉公卿:结尾再次引入历史,表达对汉代公卿的感慨,增强情感的厚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卷旗收败马,占碛拥残兵”,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乌鸦和火光象征死亡和毁灭,生动形象地传达了战争的惨烈。
- 拟人:通过“雁声”传达出一种孤独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兼具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历史人物的惋惜。诗人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绘,传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情感真挚,意蕴深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边城:象征着战争与孤独的环境。
- 乌鸦:象征死亡和不祥之兆。
- 雪岭:代表荒凉和无人之境,反映内心的孤独。
- 大雁:象征着思乡之情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李陵是哪个朝代的将领? A. 魏代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
“卷旗收败马”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胜利的庆祝
B. 战斗的结束与失败
C. 休息时光
D. 远足旅行 -
诗中对边塞生活的感受是? A. 兴奋
B. 厌倦与孤独
C. 忧伤
D. 快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高适的《别董大》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在王昌龄的《出塞》中,同样描绘了边塞的生活,但侧重于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而卢纶的《从军行》则更为沉重,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命运的感慨。两者都展现了边塞生活的不同侧面,值得深入对比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