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

时间: 2025-01-06 12:25:44

寺凉高树合,卧石绿阴中。

伴鹤惭仙侣,依僧学老翁。

鱼沉荷叶露,鸟散竹林风。

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
作者: 卢纶 〔唐代〕

寺凉高树合,卧石绿阴中。
伴鹤惭仙侣,依僧学老翁。
鱼沉荷叶露,鸟散竹林风。
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

白话文翻译:

在庙宇的凉爽处,树木高高交错,
我躺在石头上,享受着绿荫的庇护。
与仙鹤为伴,感到自己羞愧于仙人,
依偎在僧人身旁,学习老者的智慧。
鱼儿沉入荷叶的露水中,
鸟儿在竹林间随风而散。
此时我才明白,居于尘世的人,
应当将这火宅视为同样的境地。

注释:

  • 寺凉:寺庙中的凉爽气氛。
  • 高树:高大的树木,象征庇护与宁静。
  • 卧石:躺在石头上,表示享受和放松。
  • 伴鹤:与仙鹤为伴,鹤是长寿的象征,暗示追求高尚。
  • 依僧:依靠僧人,表示向智者学习。
  • 火宅:指人间的烦恼与诱惑,比喻世俗的纷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卢纶,唐代诗人,字皓,号子美,生于公元790年,卒于859年。他的诗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写田园诗和山水诗。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的慈恩寺,卢纶在此避暑,感受到寺庙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美好。在高温的夏季,诗人寻求心灵的寄托与生存的意义,表达了对尘世烦扰的感悟。

诗歌鉴赏:

《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是一首表现诗人内心宁静与对世俗的反思的诗作。诗中描绘了一个清凉的寺庙环境,树木高耸,绿荫如盖,营造出一种舒适、静谧的氛围。诗人以“卧石绿阴中”开篇,直接表达了对凉爽环境的享受,展示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接下来的两句“伴鹤惭仙侣,依僧学老翁”,诗人在此与自然相融合,与仙鹤为伴,感到羞愧于仙人,反映出诗人对自身境界的自省与追求。同时,诗人依偎在僧人身旁,学习老者的智慧,表现出对智者的尊重与向往,传递出一种向内心寻求安宁的情感。

最后两句“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则是诗人对人间烦恼的深思,意识到尘世的种种纷扰就如同火宅一般,给人以困扰与痛苦。这种感悟不仅让人感到哲理的深邃,还引发了人们对生活的反思,呼应了整首诗的主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密切联系,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自然的独特理解与深刻体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寺凉高树合”:在寺庙的凉爽环境中,高大的树木交错成荫,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卧石绿阴中”:诗人躺在阴凉的石头上,感受到自然的温柔与宁静。
    • “伴鹤惭仙侣”:与仙鹤相伴,心中感到羞愧,表明自己对高洁境界的向往。
    • “依僧学老翁”:向老僧学习,体现出对智慧的尊重与渴求。
    • “鱼沉荷叶露”:鱼在荷叶下沉浮,象征自然的和谐美好。
    • “鸟散竹林风”:鸟儿在竹林间轻盈飞舞,传递出自由与舒适的感觉。
    • “始悟尘居者”:此时才明白,生活在尘世的人,面对的烦恼如同火宅一般。
    • “应将火宅同”:应当将这火宅的困扰视为人生的一部分,体现出对生活的哲理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尘世的烦恼称为“火宅”,形象地表达了对世俗困扰的感受。
    • 拟人:通过“伴鹤”、“依僧”等描绘,赋予自然与人类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诗句之间的词语搭配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烦恼的感悟,呼吁人们在纷扰的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体现了一种哲学的深度与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寺庙:象征着宁静与心灵的寄托。
  • 高树:代表着生命的力量与自然的庇护。
  • 绿阴:暗示着舒适与安逸。
  • 仙鹤:象征长寿与高洁的理想。
  • 老翁:体现智慧与经验。
  • 鱼与鸟:象征着自由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环境主要是: A. 寺庙
    B. 城市
    C. 高山
    D. 河流

  2. 诗人对尘世的看法是: A. 否定
    B. 接受
    C. 忽视
    D. 追求

  3. “鱼沉荷叶露”中“沉”的意思是: A. 上升
    B. 下降
    C. 游动
    D. 消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卢纶的这首诗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更强调孤独与宁静的美,而卢纶则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反映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