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声》

时间: 2024-09-19 20:54:09

陌上草萋萋。

无限芳菲。

撩人丝柳尽依依。

绿到江南春正好,人隔天涯。

梦里总凄迷。

杜宇声催。

五更犹唤不如归。

残月枝头孤枕泪,忧恨谁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卖花声
作者: 吴绍烈 〔近代〕
陌上草萋萋。无限芳菲。
撩人丝柳尽依依。
绿到江南春正好,人隔天涯。
梦里总凄迷。
杜宇声催。
五更犹唤不如归。
残月枝头孤枕泪,忧恨谁知。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路旁的草木繁茂,花香扑鼻,
轻柔的柳条令人倍感依恋。
江南的春色正好,而我与你却天各一方,
梦中总是感到凄凉。
杜鹃的鸣叫催促着我,
五更时分的呼唤不及早早回家。
残月挂在枝头,我孤独地枕泪而眠,
这忧愁与恨意又有谁能理解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萋萋: 草木茂盛的样子。
  • 芳菲: 花香和美丽的景色。
  • 依依: 形容柔美,令人眷恋。
  • 杜宇: 杜鹃鸟,古时常用其声来代表思念。
  • 五更: 夜间五更天,时分清晨。
  • 孤枕泪: 孤独的枕边泪水,形象地表现思念之苦。

典故解析:

  • 杜宇声催: 杜鹃鸟的叫声常与思念、离别相联系,在古诗词中常用以表达情感的忧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绍烈,近代著名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体验。

创作背景:
《卖花声》创作于社会动荡、个人情感复杂之际,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展现了个人在广阔世界中的渺小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描绘,极富情感张力。开篇的“陌上草萋萋”以生动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春日的气息,草木繁茂,花香弥漫,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江南春景。然而,紧接着诗人便转入一种无奈与思念的情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及对故人的深情牵挂。

“人隔天涯,梦里总凄迷”一句,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思念之情,虽身处美景之中,却心系远方的爱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杜鹃鸟的鸣叫声不仅是自然的呼唤,更是情感的催促,提醒着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思念。这种情感在“残月枝头孤枕泪”中达到了高潮,孤独的泪水与明月的意象交织,营造出一幅凄美的画面。

整首诗在优美的意象和感人的情感中,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离别的无奈,呈现出一种深刻的思索与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陌上草萋萋: 描绘春天的草木生机盎然,营造出一种温暖的氛围。
  • 无限芳菲: 进一步强调春天的美丽与繁花似锦。
  • 撩人丝柳尽依依: 柳条轻柔,令人感到依恋,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 绿到江南春正好: 诗人为江南的春色感到欣慰,但同时又引入了思念的情感。
  • 人隔天涯: 强调了距离的遥远,加深了思念的情感。
  • 梦里总凄迷: 梦境中感到的凄凉,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 杜宇声催: 杜鹃的鸣叫声如同催促,呼应着思念的情感。
  • 五更犹唤不如归: 表达出归家的渴望与无奈。
  • 残月枝头孤枕泪: 通过残月与泪水的意象,表现了孤独与忧伤。
  • 忧恨谁知: 结尾的疑问句强调了孤独与忧伤的无奈,令人深思。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如“草萋萋”比喻生机)、拟人(如“杜宇声催”使杜鹃的叫声具有人性),以及对仗(如“绿到江南春正好,人隔天涯”)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离别的无奈,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与哲思,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木: 象征生机与希望。
  • 芳菲: 代表美好与青春。
  • 丝柳: 传递柔美与思念。
  • 杜宇: 象征离别与思念。
  • 孤枕泪: 表达孤独与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杜宇”指的是哪种鸟?
    A. 燕子
    B. 杜鹃
    C. 喜鹊

  2. “陌上草萋萋”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
    A. 荒凉
    B. 生机盎然
    C. 暴风骤雨

  3. 诗中提到的“残月”象征了什么?
    A. 希望
    B. 孤独与忧伤
    C. 快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 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思念。
  • 《静夜思》 by 李白: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诗词对比:

  • 《卖花声》与《春望》对比: 两首诗均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卖花声》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春望》则更多地涉及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2. 《现代诗人吴绍烈研究》
  3. 《唐诗宋词元曲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