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声 题镇海楼》
时间: 2025-01-14 04:24: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上五层高。飞出波涛。三君俎豆委蓬蒿。一片斜阳犹是汉,掩映江皋。风叶莫悲号。白首方搔。蛮夷大长亦贤豪。流尽兴亡多少恨,珠水滔滔。
白话文翻译:
这座城楼高耸入云,宛如五层建筑,波涛汹涌地翻涌而来。三位君王的祭品已经被荒草覆盖,历史的痕迹难以寻觅。夕阳斜照,依然映照着汉朝的辉煌,江边的景色更显得迷人。风吹动树叶,不要悲鸣哀号,白发的老者仍在感叹。蛮夷之地的大将也同样英俊豪迈。多少兴亡的恨意流淌在这滔滔江水中。
注释:
-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象征着祭祀和历史。
- 蓬蒿:指杂草,表现出荒凉与衰败。
- 斜阳:夕阳,象征着时光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 江皋:江边的岸边,风景之地。
- 蛮夷:古代中国对外围民族的称呼,常含贬义。
典故解析:
- 汉:指汉朝,代表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 兴亡:指国家的兴起与衰落,常常与历史的变迁、战争和政治斗争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屈大均,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作者在镇海楼上,眺望江山,感慨万千,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思索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卖花声 题镇海楼》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人通过对高耸的城楼和波涛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宏伟而又苍凉的氛围。开篇的“城上五层高”引人入胜,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积淀,而“飞出波涛”则暗示着历史的波澜壮阔,显示出时间的流逝和兴亡的无情。
诗中提到“三君俎豆委蓬蒿”,在祭奠历史英雄时,隐喻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哀悼,体现出历史的无常与人的渺小。接下来的“白首方搔”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老者在此情境中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无尽的哀伤与思考。
结尾处的“流尽兴亡多少恨,珠水滔滔”则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深刻揭示了历史的兴亡带来的痛苦与无奈。诗人以“珠水”象征历史的长河,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对历史的追忆与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城上五层高”:描绘镇海楼的雄伟,寓意历史的深厚。
- “飞出波涛”:象征着历史的波动与变迁。
- “三君俎豆委蓬蒿”:历史的祭品被杂草覆盖,暗示历史的遗忘与荒凉。
- “一片斜阳犹是汉”:夕阳映照,仍然能感受到汉朝的辉煌。
- “掩映江皋”:夕阳映照江边,画面美丽却也感伤。
- “风叶莫悲号”:劝诫人们不要悲伤,表现出对生命的坦然。
- “白首方搔”:老者对时光的无奈与感慨。
- “蛮夷大长亦贤豪”:即使是蛮夷之地的英雄也同样令人敬佩,表达了对英雄的普遍认可。
- “流尽兴亡多少恨,珠水滔滔”:历史的兴亡流淌在江水中,表现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比作江水,流淌不息。
- 拟人:风叶具有情感,表现出对历史的寄托。
- 对仗:诗中的句式对称,增强了音韵美。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沉思,表达了对兴亡的感慨与无奈,表现出对英雄的崇敬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城楼:象征着历史的积淀与厚重,代表着过往的辉煌。
- 波涛:象征着历史的变迁与无常,表现出时间的力量。
- 斜阳:夕阳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即将逝去,代表着时光的流逝。
- 江水:象征着历史的长河,承载着无数的兴亡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城上五层高”指的是?
- A. 一座高山
- B. 镇海楼
- C. 一座寺庙
-
“三君俎豆委蓬蒿”中,俎豆的意义是?
- A. 饮食
- B. 祭品
- C. 武器
-
诗中提到的“珠水滔滔”象征着?
- A. 生命
- B. 历史的无常
- C. 自然的景色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登高》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庐山谣》中的山水意象与《卖花声 题镇海楼》的历史感形成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时光的感慨,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屈大均研究》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卖花声 题镇海楼》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