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藜竹杖寻诗处,多在平桥野寺中。
黄叶没鞋人不到,豆篱花发浸溪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栖息的环境中,寻找诗意的场景。常常是在那平桥附近的乡野寺庙中,秋天的黄叶已经覆盖,游人因此不再到访,而豆篱旁的花朵则在溪水中盛开,映红了水面。
注释:
- 青藜:一种竹子,常用于制作竹杖,象征隐逸生活。
- 平桥:指的是一种简单、平坦的桥,可能暗示平静的生活环境。
- 没鞋:这里指没有人来访,表现出人迹罕至的孤寂。
- 豆篱:指种植豆类植物的篱笆,通常用于家庭菜园,表现出乡村的田园气息。
- 浸溪红:指花朵的颜色映入溪水,形成美丽的景象。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隐士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明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风清新洒脱,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唐寅在明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作品往往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反思。这首诗反映了他在闲暇时光中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宁静与自然的向往。诗的前两句“青藜竹杖寻诗处,多在平桥野寺中”,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又隐含了他对诗意的执着。在这里,青藜竹杖不仅是寻找诗意的工具,更象征了他高洁的志向与追求。接下来的“黄叶没鞋人不到”则描绘出一种萧条的景象,黄叶的覆盖让人感到季节的变迁与孤独,传达出一种恬淡的孤寂感。最后一句“豆篱花发浸溪红”则用生动的色彩描绘出秋天的美丽,展现了自然的生机。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然、孤独与自由的热爱,体现了唐寅作为文人墨客的高雅情操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藜竹杖寻诗处:意为诗人拄着竹杖,寻找适合吟诗的地方,表现出对诗意的向往。
- 多在平桥野寺中:常常在平桥附近的乡野寺庙中,暗示对自然环境的依恋。
- 黄叶没鞋人不到:黄叶覆盖了地面,表明人迹罕至,引发诗人的孤独感。
- 豆篱花发浸溪红:豆篱边的花朵映红了溪水,呈现出美丽的秋景。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青藜竹杖”与“黄叶没鞋”形成对比,强调景象的宁静与孤独。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竹杖、黄叶、豆篱等意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感基调,体现了唐寅的个性与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藜竹杖:象征高洁的志向与追求。
- 平桥:象征平静的生活环境。
- 黄叶: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孤独感。
- 豆篱:表现乡村的自然风情。
- 溪红:象征生机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唐寅的《题画三首》主要描绘了哪种情感?
- A. 忧伤
- B. 对自然的向往
- C. 对城市的热爱
-
诗中提到的“黄叶”象征着什么?
- A. 春天的来临
- B. 孤独与萧条
- C. 繁华的生活
-
“豆篱花发浸溪红”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冬天的寒冷
- B. 秋天的美丽
- C. 夏天的热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唐寅 vs 王维:唐寅的《题画三首》展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情感,而王维的《山居秋暝》则更加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二者在表现方式上各有千秋,均体现出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唐寅诗文集》
- 《明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