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高望公入山
子竟归山山亦知,
临歧犹索我题诗。
可怜一路王孙草,
不似春风梦裹时。
白话文翻译:
你要回归山林,山自然也知道,
在临别之际,你还在索要我为你写首诗。
可怜这一路上长满的王孙草,
却不似春风中梦幻般的美好时光。
注释:
- 子:指对方,或称呼朋友。
- 竟:竟然,表示意外或出乎意料的语气。
- 归山:回到山中,隐居于山林。
- 临歧:临近分岔路口,临别之际。
- 索:请求,要求。
- 可怜:可惜,令人怜惜。
- 王孙草:一种草,常用来形容无忧无虑的生活,也有隐士之意。
- 裹:包裹,围绕。
典故解析:
“王孙草”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作隐士的象征,代表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此草的生长环境往往在山林之中,与隐居的主题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天球,明代诗人,生于动荡时期,因其作品反映了个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而受到后人的喜爱。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于陶天球与友人高望公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友人离别时的情感,同时蕴含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先,诗人在开头就提到“子竟归山”,表现出对友人选择归隐生活的理解与支持。接着,通过“临歧犹索我题诗”,进一步强调了离别的情感,友人即将远行,却在此时希望能得到诗人的留念。最后两句中“可怜一路王孙草”以草的生长状态暗示了对友人离去的惋惜,同时“春风梦裹时”则回忆起了往昔美好的时光,形成了对比,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全诗在清新自然的背景下,流露出深厚的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使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子竟归山山亦知:表明诗人对友人归隐的理解,仿佛山也感知到了这一点,表现出自然的灵性。
- 临歧犹索我题诗:在分别时,友人仍然希望能有诗作为纪念,突显了友情的珍贵。
- 可怜一路王孙草:表达对友人旅途的关心,同时感叹岁月匆匆。
- 不似春风梦裹时: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带有一丝惆怅的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王孙草”比作隐士的生活象征。
- 拟人:山似乎知道友人的归隐,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离别与友情展开,表达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逝去时光的怀念,情感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隐逸、宁静的自然环境。
- 王孙草:象征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
- 春风:象征美好的时光与青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王孙草”象征什么? A. 友情
B. 隐士生活
C. 春天
D. 旅途 -
诗人的情感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友人的不舍
C. 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D. 对金钱的追求 -
“临歧犹索我题诗”中的“索”指的是什么? A. 索取
B. 索要
C. 索引
D. 索赔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送元二使安西》与《送高望公入山》都是表达送别情感的作品。李白的作品更为豪放,强调志向与壮志,而陶天球的诗则更加细腻,注重自然与内心的情感,二者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个性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陶天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