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吴江》

时间: 2025-01-01 16:04:51

棹倚水云外,秋生淡霭中。

廉纤篷断雨,舶趠雁回风。

鱼浦明村火,芦花隐钓翁。

客怀愁不寐,江岸听吟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泊吴江
作者: 万友正 〔清代〕

棹倚水云外,秋生淡霭中。
廉纤篷断雨,舶趠雁回风。
鱼浦明村火,芦花隐钓翁。
客怀愁不寐,江岸听吟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吴江夜泊时的景象与心情。作者倚靠在船上,远望水天相连的地方,秋天的淡淡雾霭笼罩着周围。雨水已停,轻舟已离开,船上有雁在风中回旋。水边的村落灯火明亮,芦苇丛中隐约可见钓鱼的老翁。身为旅客的作者因思乡之情辗转难眠,耳边传来江岸上虫鸣的声音。


注释

  • :指桨,划船时用的工具。
  • :靠着。
  • 淡霭:淡淡的雾气。
  • 廉纤:指轻便的船只。
  • :船只。
  • :船靠岸的意思。
  • 鱼浦:捕鱼的地方。
  • 明村火:村庄里灯火明亮。
  • 芦花:芦苇的花,常生于水边。
  • 钓翁:钓鱼的老人。
  • 客怀:旅客的情怀。
  • 不寐:不能入睡。
  • 吟虫:用以形容虫鸣,像是在吟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万友正,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历史时期,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隽永。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秋季,反映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可能因旅途劳顿而感到孤独和思乡之愁,恰逢吴江秋夜的宁静与美丽,激发了他的情感。


诗歌鉴赏

《夜泊吴江》是一首典型的描写秋夜景色与人情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秋夜美景。开头的“棹倚水云外”与“秋生淡霭中”,勾勒出了一幅朦胧的画面,似乎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夜晚场景。诗中“廉纤篷断雨”一句,隐含着旅途的艰辛与感伤,正是这种对旅途的思考,使得诗人对周围的景色产生了更深的体悟。

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描绘村庄的灯火与隐约的钓翁,传达出一种温暖的乡愁情感。在“客怀愁不寐”这句中,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表达了作为一个旅客的孤独与惆怅。最后以“江岸听吟虫”结束,既是对虫鸣的感知,也象征着诗人在孤独中寻求内心的安慰。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层次感,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示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棹倚水云外:船桨倚靠在水面边缘,远望水天相接的地方。
  2. 秋生淡霭中:秋天的雾霭悄然升起,给周围增添了几分朦胧的美感。
  3. 廉纤篷断雨:轻便的小船在雨中停靠,雨水已经停下。
  4. 舶趠雁回风:船靠岸边,雁在回旋飞舞,带来一丝凉风。
  5. 鱼浦明村火:水边的村庄灯火明亮,充满生机。
  6. 芦花隐钓翁:芦苇丛中隐约可见钓鱼的老人,生活悠闲宁静。
  7. 客怀愁不寐:身为旅客的我因思乡而难以入眠。
  8. 江岸听吟虫:在江边聆听虫鸣,似乎是对孤独的自我安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情相结合,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虫鸣被描绘成吟唱,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秋生淡霭中”与“鱼浦明村火”,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表达了诗人浓厚的乡愁与孤独感,展现了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流动与变化,暗示人生的无常。
  • :代表思乡之情,常在古诗中用来表现离别的愁苦。
  • 灯火:象征温暖与希望,暗示家乡的牵挂。
  • 虫鸣:象征孤独中的陪伴,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棹倚水云外”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船在岸边停靠
    • B. 远望水天相接
    • C. 雨水淋漓
    • D. 鱼在水中游
  2. “江岸听吟虫”表明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愁苦
    • C. 期待
    • D. 无奈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同样表达了旅途中的思乡情。
  • 《江雪》 柳宗元:描绘了冬天江边的孤寂,情感细腻。

诗词对比

  • 万友正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现了思乡之情,万友正通过秋夜的宁静与美景展现情感,而李白则通过月光与寂静的夜晚来表达孤独的思念。两者在意象的选择上各有特色,却都传达了深切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