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送猛庵从易埂尚书去吴中》

时间: 2025-01-01 12:06:36

驾青翰,堆绣被。

争惜鄂君去。

有谪仙人,书吏姿容与。

者回观瀑匡庐,访鼎金焦,更听唱潇潇暮雨。

送行处。

指点浩渺烟波,邮程我能数。

东望鹤楼,西望汉阳树。

多情瘦沈狂刘,生花双管,写不尽,别情离绪。

意思解释

祝英台近 送猛庵从易埂尚书去吴中

作者: 许宝蘅 〔近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驾青翰,堆绣被。争惜鄂君去。
有谪仙人,书吏姿容与。
者回观瀑匡庐,访鼎金焦,更听唱潇潇暮雨。
送行处。指点浩渺烟波,邮程我能数。
东望鹤楼,西望汉阳树。
多情瘦沈狂刘,生花双管,写不尽,别情离绪。

白话文翻译

乘着青色的云翰,铺着绣花的被子,
不舍得鄂君离去。
有像谪仙一样的人,书生的姿态和风度。
回望那瀑布的匡庐,寻访那鼎金焦,更听那潇潇的暮雨。
在送行的地方,指点着浩渺的烟波,我能数清邮程。
向东望鹤楼,向西望汉阳的树木。
多情的瘦沈狂刘,生花的双管,写不尽那离别的情绪。

注释

  • 青翰: 青色的云翰,古时指代诗人乘坐的云彩之舟。
  • 鄂君: 指鄂君,即诗中所提的离去之人。
  • 谪仙人: 指被贬的仙人,形容有才情的人。
  • 匡庐: 指庐山,因其瀑布而著名。
  • 鼎金焦: 可能指的是一种名贵的金属或器皿,象征珍贵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宝蘅,近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生平经历中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送别友人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不舍与惆怅,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送别友人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离愁别绪。开篇以“驾青翰,堆绣被”营造出一种轻盈飘逸的氛围,似乎将友人送往远方的青云之中。接着提到“鄂君去”,不仅是对友人的称呼,更是对其离去的惋惜,反映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在描写自然景色时,诗人运用“回观瀑匡庐,访鼎金焦”,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表现出送别场景的空灵和幽远。诗中的“潇潇暮雨”更是为离别的氛围增添了一层哀愁,仿佛雨水也在为离别而哭泣。

最后几句“多情瘦沈狂刘,生花双管”,通过比喻和夸张手法,表现出对离别情感的难以抒发。整首诗中情感真挚而细腻,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无奈,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驾青翰,堆绣被”:描绘出诗人乘坐云翰的轻盈,象征着友人即将远行的姿态。
  2. “争惜鄂君去”:表现出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3. “有谪仙人,书吏姿容与”:描写友人风度翩翩,才情横溢。
  4. “者回观瀑匡庐,访鼎金焦”:细致描写自然景色,增添离别的意境。
  5. “送行处。指点浩渺烟波”:描绘送别的场景,指向广阔的未来。
  6. “东望鹤楼,西望汉阳树”:表达了对故地的眷恋。
  7. “多情瘦沈狂刘,生花双管”:通过比喻表现对友人离去的难以言表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驾青翰”比喻轻盈的送别。
  • 拟人:如“潇潇暮雨”赋予雨水情感。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眷恋以及对离别的无奈,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真挚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翰: 代表轻盈的出行,象征友人的离去。
  • 瀑布: 代表自然的美好,增添诗的意境。
  • 烟波: 象征着浩渺的前程,也暗示离别后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翰”指代什么?

    • A. 一种鸟
    • B. 乘坐的云彩之舟
    • C. 一种乐器
    • D. 一种船只
  2. “潇潇暮雨”中的“潇潇”形容什么?

    • A. 明亮
    • B. 哀愁
    • C. 细雨
    • D. 阴云
  3. 诗中提到的“鄂君”是指什么?

    • A. 诗人
    • B. 友人
    • C. 自然
    • D. 书生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赠花卿》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许宝蘅的《祝英台近》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但前者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后者则侧重于内心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近现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许宝蘅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