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芍药为风雨所损》

时间: 2025-01-04 08:52:22

带围消,巾角蛰,扶病伴春住。

忍说将离,帘外况风雨。

最怜婪尾杯残,莺声啼后,尚浇酒、石阑深处。

竹西路。

长思小圃寻香,携手订花谱。

花已飘零,蓬鬓近何许。

不知廿四桥边,行云冷落,更谁脱、宫衣相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祝英台近·芍药为风雨所损》

杜文澜 〔清代〕

带围消,巾角蛰,扶病伴春住。
忍说将离,帘外况风雨。
最怜婪尾杯残,莺声啼后,尚浇酒石阑深处。
竹西路,长思小圃寻香,携手订花谱。
花已飘零,蓬鬓近何许。
不知廿四桥边,行云冷落,更谁脱宫衣相顾。


白话文翻译

诗的内容表达了一种对春天和花朵的眷恋,同时也流露出因风雨而带来的伤感。诗人描述了在疾病中仍然陪伴春天的心情,无法言说分别的痛苦,窗外的风雨更添忧愁。对那杯酒的惋惜,对黄莺啼唱的留恋,更是在深处的石栏上潺潺流淌。诗人回忆起与爱人共同在竹西路的时光,期待在小园中寻香,约定花期。然而,花瓣已然凋零,头发也已愈加凌乱,不知在二十四桥边,孤云冷落,何人还会再度相顾。


注释

  1. 带围消:带子松散。
  2. 巾角蛰:手帕的角落,形容静谧的情景。
  3. 扶病伴春住:即便生病,也要陪伴春天的到来。
  4. 忍说将离:难以言说即将分别的情景。
  5. 婪尾杯残:沉醉于酒杯中,最后一口饮尽。
  6. 竹西路:指向竹林小路,寓意美好回忆。
  7. 蓬鬓近何许:形容头发凌乱,显得无助且失落。
  8. 廿四桥:指扬州的二十四桥,古时著名的景点,常与离别情感相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文澜(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小令,风格清新婉约,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作品多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失去的惋惜。


诗歌鉴赏

《祝英台近·芍药为风雨所损》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对春天的深切眷恋。诗中通过风雨的意象,巧妙地引出对时光流逝和美好事物凋零的感慨。开篇以“带围消,巾角蛰”描绘了一种闲适却又隐含忧愁的生活状态,接着通过“忍说将离”的内心独白,传达了离别的无奈与伤感。

“最怜婪尾杯残,莺声啼后,尚浇酒石阑深处。”一句中,酒与莺声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抒情的氛围,仿佛在饮酒的过程中,回想起春天的欢愉与失落。竹西路和小圃寻香的意象更是给予读者一种温柔的怀旧情感,然而“花已飘零,蓬鬓近何许”的叹息,则将这种怀旧转向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困惑。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中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失去的感慨,令人倍感惆怅,亦引发对人生无常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带围消,巾角蛰:描绘一种柔和的场景,暗示生活的清淡。
  2. 扶病伴春住:表达一种坚持和陪伴的感情,尽管生病依然愿意留在春天。
  3. 忍说将离,帘外况风雨:即使面临离别,也难以言说,而窗外的风雨更添愁绪。
  4. 最怜婪尾杯残:对酒杯最后一滴的怜惜,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结束。
  5. 莺声啼后,尚浇酒石阑深处:鸟鸣声中仍有酒意,象征着曾经的欢愉。
  6. 竹西路,长思小圃寻香:忆起曾经的小路与寻香的时光,渗透着温馨的回忆。
  7. 花已飘零,蓬鬓近何许:花瓣已落,头发凌乱,象征着失落与无奈。
  8. 不知廿四桥边,行云冷落:表达对未来的不确定与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杯残”比喻人生的短暂与珍惜。
  • 拟人:将风雨赋予情感,使自然界与人内心产生共鸣。
  • 对仗:如“竹西路”与“廿四桥”,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透过自然景物传达了深厚的情感与哲理思考,强调珍惜当下、对失去的惋惜。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生命、希望与美好。
  • 风雨:代表着人生的不确定与困扰。
  • :象征着快乐与醉心的时光。
  • 莺声:代表着青春的欢愉与生机。
  • 竹西路:寓意美好的回忆与爱情的温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扶病伴春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绝望
    • B. 坚持
    • C. 快乐
  2. “廿四桥”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离别
    • B. 亲情
    • C. 旅行
  3. 诗中提到的“花已飘零”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美好的过去
    • B. 未来的希望
    •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李清照杜文澜的作品均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逝去的感叹,但李清照的情感更加细腻,杜文澜则兼具自然描写与情感的交融,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诗词的艺术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