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有怀寄座主相公》
时间: 2025-01-01 12:05: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登岳阳楼,北眺长安道。不见升平里,千山树如草。骨肉在南楚,沈忧起常早。白社愁成空,秋芜待谁扫。常闻诗人语,西子不宜老。赖识丹元君,时来语蓬岛。
白话文翻译:
我南登岳阳楼,向北俯瞰长安大道,却看不见太平盛世的景象,千山万树如同草地般茂盛。我的亲人还在南方楚地,忧虑常常提早涌上心头。白社的愁绪变得空无,秋天的杂草又等着谁来清扫?常听诗人说,西子不应变老。我幸运地识得丹元君,时常与他谈论蓬莱仙岛的事情。
注释:
- 南登岳阳楼:指作者南下登上岳阳楼。
- 北眺长安道:向北望去是通往长安的道路。
- 升平里:指太平盛世的地方。
- 千山树如草:比喻山林繁茂,生机勃勃。
- 骨肉在南楚:指亲人远在南方的楚地。
- 白社:指白社(即白社庙),古时祭祀的场所,象征愁苦。
- 西子:指西施,代指美人,意指年轻貌美。
- 丹元君:道教神仙,象征长生不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邺,唐代诗人,因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感悟而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时期,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诗人在岳阳楼上触景生情,感慨亲人远在南方,心中忧伤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相结合。
诗歌鉴赏:
《登岳阳楼有怀寄座主相公》是曹邺的一首充满思乡情的作品。诗的开头“南登岳阳楼,北眺长安道”将读者带入一个开阔的视野,同时也暗示着诗人的内心困惑与无奈。接着,诗人以“千山树如草”描绘出山林的繁茂,然而却与“升平里”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失望。
诗中“骨肉在南楚,沈忧起常早”反映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忧虑早早浮现内心,情感真挚而深沉。接下来的“白社愁成空,秋芜待谁扫”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表现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常闻诗人语,西子不宜老”一句,既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隐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最后,提到“赖识丹元君,时来语蓬岛”,使得整首诗在忧伤中带有一丝希望,表达了对长生不老、超脱世俗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登岳阳楼:描绘了诗人登楼的情景,地理位置明确。
- 北眺长安道:通过地理视角,展现了诗人对长安的向往与思念。
- 不见升平里:表达对盛世的渴望,现实却不如意。
- 千山树如草:自然景象的繁盛与生命的蓬勃。
- 骨肉在南楚: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
- 沈忧起常早:思虑过重,忧伤早起。
- 白社愁成空:白社的祭祀愁苦,象征心灵的空虚。
- 秋芜待谁扫:秋天的杂草无人打理,象征无尽的忧虑。
- 常闻诗人语:引用古人的话,增加诗的文化底蕴。
- 西子不宜老:美好事物应保持青春,流露对美的珍惜。
- 赖识丹元君:由此引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与交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千山树如草”,形象生动。
- 对仗:如“南登岳阳楼,北眺长安道”,形成对称。
- 排比:通过一系列句子展示情感的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 岳阳楼:象征高远的志向与理想。
- 长安:代表繁华与政治中心,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 秋芜:象征孤寂与被忽视的情感。
- 西子:象征美好与青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登岳阳楼时,向哪个方向眺望? A. 南方
B. 北方
C. 东方
D. 西方 -
诗中提到的“白社”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祭祀场所
C. 一种节日
D. 一种食物 -
“西子不宜老”中的“西子”指的是谁? A. 李白
B. 西施
C. 杜甫
D. 王羲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黄鹤楼》 by 崔颢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对国家、个人命运的感慨。
- 崔颢的《黄鹤楼》: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对未来的惆怅,内容上与曹邺的诗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歌与人生:唐诗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