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马驹蹴踏非驴事,要使儿孙脚下行。
三日耳聋犹可怪,谩劳灼卜听虚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年轻的马驹奔跑时,不会像驴子那样懒惰无能,我们希望后代能在脚下的道路上前行。即使三天不听声音也很奇怪,何必去费心去听那虚无的声响。
注释:
- 马驹:年轻的马,象征活力和朝气。
- 蹴踏:奔跑、践踏。
- 非驴事:不是驴子干的事情,强调马驹的优秀。
- 儿孙:后代、子孙。
- 三日耳聋:三天没有听到声音,形容失去听觉的奇怪。
- 谩劳:白白地劳累。
- 灼卜:白白地去倾听。
- 虚声:不存在的声音或空洞的言辞。
典故解析:
在古代,马与驴代表不同的价值和能力。马象征着力量与速度,而驴则常被视为懒惰和无能。诗中借助马驹与驴子的对比,表达了对年轻一代应积极向上的期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法忠,宋代高僧,著有多部诗作,擅长用诗歌表达哲理与人生感悟。他的作品常常蕴含深刻的思想,反映社会风貌。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比马驹与驴的不同特性,表达对年轻一代应有积极向上的期望,反映了当时对教育和后代成长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马驹和驴子作为对比,巧妙地运用了形象化的手法,展现出强烈的情感与理想。马驹的奔放与活力象征着年轻人应有的朝气与进取心,而驴子的懒惰则是对消极态度的警示。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后代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在生活的道路上勇敢前行,不被外界的杂音所干扰。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到三天耳聋的情景,意在强调一种对声音的敏感度,反映出对生活的关注与对虚假声响的警惕。为了避免“谩劳灼卜”的困境,诗人似乎在呼吁人们要善于辨别真实与虚幻,以免迷失在无谓的追求中。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与未来时,保持清醒与前行的勇气。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马驹蹴踏非驴事:强调年轻人应有的积极进取精神,与驴子的懒惰形成对比。
- 要使儿孙脚下行:希望下一代能够在自己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展现出一种对后代的期望。
- 三日耳聋犹可怪:即使短时间内失去听觉也让人感到奇怪,暗示对生活中声音的敏感。
- 谩劳灼卜听虚声:告诫人们不要白白消耗精力去听那些无意义的声音,强调对真实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马驹与驴子的对比,突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 比喻:马驹象征年轻人的活力,驴子则代表消极。
- 夸张:三天耳聋的说法,强调对感官的敏感和对生活的关注。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强调要积极向上,不被虚幻的声音所困扰,保持前行的勇气与信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驹:象征年轻的活力、朝气。
- 耳聋:象征对外界声音的敏感度与关注。
- 虚声:象征无意义的追求与干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马驹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懒惰
- B. 活力
- C. 无知
-
诗中提到的“耳聋”是为了强调什么?
- A. 对生活的漠视
- B. 对虚幻的声音的警惕
- C. 对音乐的热爱
-
“谩劳灼卜听虚声”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生活的放弃
- B. 对无意义事物的反感
- C.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静夜思》 by 李白
- 《春望》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与《颂古五首 其一》: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未来的期待,前者侧重于个人遭遇的无奈,后者则强调对后代的期望与积极向上的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古诗词阅读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