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饯陈签省行台西夏》

时间: 2025-01-19 15:32:31

汉家威德际髦蛮,牙孽其中虑阻艰。

金节远开丞相府,春光先渡玉门关。

正烦烟火通青海,未用梯航致白环。

银字诏还知不远,好来弹压紫宸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家威德际髦蛮,
牙孽其中虑阻艰。
金节远开丞相府,
春光先渡玉门关。
正烦烟火通青海,
未用梯航致白环。
银字诏还知不远,
好来弹压紫宸班。

白话文翻译:

汉朝的威德与气势正当强盛时期,
然而在西北边陲仍然有许多阻碍和艰难的考验。
丞相府的金印已经远远地传开,
春天的阳光早已跨越了玉门关。
正在烦恼着烟火的纷扰,通往青海的路上,
还未用船只来抵达白环山。
那银字的诏书已经知道不远,
希望能够来镇压紫宸大殿的班子。

注释:

  • 髦蛮:指的是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
  • 牙孽:指的是那些对汉族统治带来威胁的少数民族。
  • 金节:指的是丞相的权力象征,金印。
  • 玉门关: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
  • 烟火:指战争或骚乱的活动。
  • 白环:可能指代某个地方或山脉。
  • 银字诏:指的是皇帝的诏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恽,字仲明,元代诗人,生于元代初期,活跃于政治与文化上。他的诗风以清新、典雅见长,善于描绘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创作背景:

《饯陈签省行台西夏》写于元代,正值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关系复杂的时期。王恽作为文人,对国家的安危与边疆的安定充满关切,写下此诗以表达对西北边防的思考和期望。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描绘汉朝与西北的少数民族之间复杂的关系,展现了王恽对国家局势的关注与忧虑。开篇“汉家威德际髦蛮”便点明了汉族的强盛与少数民族的威胁,展现了一种历史的对比与冲突感。诗中提及的“金节”“银字诏”则是权力与统治的象征,反映了中央政权对边疆的统治欲望与压力。

诗中“春光先渡玉门关”的意象,渗透着希望与生机,尽管面临种种困难,春天的光辉已然照耀边疆,似乎预示着和平的可能。后半部分则转入对战乱的忧虑,尤其是“正烦烟火通青海”一句,传达出对动荡不安局势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意象丰富,情感层次分明,既有对国家的深切担忧,也有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王恽的诗作不仅具备了历史的厚重感,也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汉家威德际髦蛮:汉朝的威德正处于强盛之际,但在边疆仍然有蛮夷之患。
  2. 牙孽其中虑阻艰:面对蛮夷的威胁,内心感到忧虑和艰难。
  3. 金节远开丞相府:丞相的权力象征已然传开,显示出外部势力的影响。
  4. 春光先渡玉门关:春天的到来意味着新的希望,光明已跨越了关口。
  5. 正烦烟火通青海:正因战争的纷扰,通往青海的道路充满了困扰。
  6. 未用梯航致白环:尚未用舟船抵达目的地,显示出行程的艰难。
  7. 银字诏还知不远:皇帝的命令已经发出,表明行动即将到来。
  8. 好来弹压紫宸班:希望能够稳定朝政,平息内外的动乱。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金节远开”与“春光先渡”,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金节、银字诏等象征权威,表现出对朝廷的依赖。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了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关注,展现了对边疆民族问题的复杂态度,表达了希望稳定政局的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门关:象征着国家的边疆,连接着汉族与外族的界限。
  • 春光:象征着希望与生机,预示着未来可能的安宁。
  • 烟火:象征着战争与混乱,反映出社会的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玉门关”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关口?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汉代
    • D. 元代
  2. 诗中哪个意象象征着希望?

    • A. 银字诏
    • B. 胡人
    • C. 春光
    • D. 烟火

答案:

  1. C. 汉代
  2. C. 春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比较王恽与李白的作品,王恽更关注边疆的安定,而李白则多表现个人的豪情与壮志。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恽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