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

时间: 2024-12-29 03:02:11

已去日边远,宜春程尚赊。

呼童秣征马,带月趁啼鸦。

桥断复揭水,路穷还渡沙。

谁能饰厨传,裹饭野人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去日边远,宜春程尚赊。
呼童秣征马,带月趁啼鸦。
桥断复揭水,路穷还渡沙。
谁能饰厨传,裹饭野人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旅途的艰辛和孤独,表达了诗人对回家的渴望。诗的开头提到时间已经过去很久,春天的旅程仍然漫长。诗人呼唤小童为征战的马匹喂草,夜晚的月光下,伴随着乌鸦的啼叫而行。桥断了,水流淌,路途尽头又要渡过沙滩。诗人感叹,谁能在野人家中为我烹饪美食,包裹饭菜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已去日边远:已经过去的日子很遥远。
  • 宜春程尚赊:春天的旅程还在延续,尚未到达。
  • 呼童秣征马:呼唤小孩为征战的马匹喂草。
  • 带月趁啼鸦:在月光下伴随着乌鸦的啼叫行进。
  • 桥断复揭水:桥断了,水又流淌。
  • 路穷还渡沙:路途尽头还需渡过沙滩。
  • 谁能饰厨传:谁能在厨房中为我准备食物。
  • 裹饭野人家:在野人家中包裹饭菜。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征马”和“啼鸦”反映了古代游子旅途中的常见景象,表达了旅途的孤独与艰辛。桥断水流和渡沙的意象,传达了行程的险峻与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立方,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以游子心境为主题,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新城道中》创作于诗人旅途之中,反映了古代游子在外行走时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正值春天,诗人行走在陌生的土地上,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旅途的漫长。

诗歌鉴赏

《新城道中》是一首描绘旅途心情的诗,诗人在漫长的春天旅途中,感受到时光的遥远和行程的艰难。诗的开头,已去的日子与春天的旅程形成强烈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呼童秣马的意象,既是对旅途的准备,也是对生活琐事的无奈。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通过“桥断复揭水,路穷还渡沙”展现了旅途的艰辛,水流与沙滩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尽的劳碌与孤独。最后一句“谁能饰厨传,裹饭野人家”更是将这份孤独推向高潮,诗人渴望有人为自己烹饪一顿饭,但现实却是孤立无援,令人感到无奈与心酸。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渗透着浓厚的乡愁,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诗中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已去日边远:表达了时间的流逝,诗人感到日子一去不复返,令人惆怅。
  2. 宜春程尚赊:春天的旅程还没有结束,暗示着漫长的前行与无尽的期待。
  3. 呼童秣征马:诗人展现了自己的无奈与对生活琐事的烦恼。
  4. 带月趁啼鸦:夜间行走,月光与乌鸦的啼叫映衬出孤独与寂静。
  5. 桥断复揭水:意象中暗含旅途的艰辛,桥断了,水流不息,象征着行程的阻碍。
  6. 路穷还渡沙:前路已尽,依然需要努力渡过沙滩,突出旅途的艰辛。
  7. 谁能饰厨传:渴望有人为自己准备美食,反映了内心的孤独。
  8. 裹饭野人家:即使在野人家中,也希望能有一顿温暖的饭菜,传达了对温暖人际关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桥断和水流比作旅途的阻碍,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乌鸦的啼叫似乎在呼应诗人的心情,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旅途的艰辛与孤独,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温暖人际关系的渴望,反映了古代游子的心境与生活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时间的流逝。
  2. :象征新生与希望,但在此却是漫长旅途的象征。
  3. :象征征途的艰辛与奔波。
  4. :象征孤独与寂静的夜晚。
  5. :象征旅途的险阻。
  6. 水与沙:象征不稳定与艰难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呼童秣征马”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的心情
    • B. 对旅途的无奈
    •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B
  2. “桥断复揭水”中,桥的断裂象征着什么?

    • A. 旅途的顺利
    • B. 旅途的艰辛
    • C. 旅途的愉快
      答案:B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未来的展望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悟。
  2. 李白《夜泊牛津》:描绘了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葛立方的《新城道中》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杜甫更多地反映社会动荡中的个人感受,而葛立方则着重描绘旅途的孤独与艰辛。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共通之处,但表达方式却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三百首》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国古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