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曲(四首)》

时间: 2024-09-19 21:29:47

月出前山青黛寒,雁声遥下碧云端。

草根错认骊珠吐,自是西风白露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上曲(四首)
作者: 刘基 〔明代〕

月出前山青黛寒,
雁声遥下碧云端。
草根错认骊珠吐,
自是西风白露团。

白话文翻译

月亮从前面的山上升起,青黛的山色显得格外寒冷;
远处传来大雁的叫声,从碧蓝的云端飘落。
草根误以为露珠是骊珠吐出,
其实这只是西风带来的白露团。

注释

字词注释

  • 青黛:指深青色,形容山色。
  • 骊珠:传说中一种美丽的珍珠,这里用来比喻露珠。
  • 白露:秋天的露水,象征着寒冷的气候。
  • :指一种形状,表现出露水在草根上的聚集。

典故解析

  • 骊珠: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形容珍贵、美丽的事物,传达出对自然美的向往。
  • 西风:秋风,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景星,明代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文学上以诗词著称,风格沉稳,常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哲理思考。刘基的诗歌融合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展现出对生活的深邃理解。

创作背景
《江上曲》创作于明代初年,正值国家初建之际,社会动荡与自然景象交织,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思考,反映出对人生、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江上曲》以清新而富有哲理的笔触,展现了秋夜的宁静与深邃。开篇的“月出前山青黛寒”构建了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洒在青黛色的山上,带来一丝寒意。这种描写不仅呈现了自然的美,更引发人对季节更替的思考。接下来的“雁声遥下碧云端”,更是通过远方传来的雁鸣,增添了一种孤独感,仿佛在诉说着游子心中的思乡之情。

第三句“草根错认骊珠吐”则使用了生动的比喻,草根将露珠误认作珍珠,展现出自然界的奇妙与人类情感的投射。诗的最后一句“自是西风白露团”,则将自然现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西风带来的白露不仅是季节的标志,更是诗人心境的反映。全诗透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意境,引发读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哲理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月出前山青黛寒:描绘月亮升起后,前方山峦显得寒冷而青翠,营造出秋夜的宁静氛围。
  2. 雁声遥下碧云端:远处的雁鸣从碧蓝的天空传来,增加了孤寂感,同时也暗示着季节变化。
  3. 草根错认骊珠吐:草根上的露珠被误认为骊珠,表现出自然的美丽与人类的幻想。
  4. 自是西风白露团:最后一句揭示实情,白露的聚集是西风的结果,象征着自然的轮回与冷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露珠比作骊珠,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珍视。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的追求,展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时间流逝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宁静与思考,常与孤独和思乡联系。
  • :象征迁徙与季节变化,常引发游子思乡之情。
  • 草根与露珠:代表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美丽,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细微之处的关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黛”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深青色的山色
    C. 露水

  2. “草根错认骊珠吐”中“骊珠”象征着:
    A. 珍贵的事物
    B. 一种草根
    C. 秋风

  3. 诗的中心思想是:
    A. 自然的变化与人生的感悟
    B. 对月亮的赞美
    C. 乡愁的表达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了月夜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 李白《静夜思》:通过月亮引发的思乡情感,展现出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江上曲》与《月夜忆舍弟》:两首诗均在月夜中融入了思乡之情,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后者则更直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刘基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