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圣莫如东家,长年困行路。
公养为淹留,岂不以食故。
林薄鸟迁巢,水寒鱼不聚。
孤士似无家,转蓬何由住。
白话文翻译:
没有比东家更圣明的人了,长年累月困扰于行路。
为了公事而滞留,难道不是因为饮食的问题吗?
森林稀疏,鸟儿迁移了巢穴,水冷了,鱼群不再聚集。
孤独的士人似乎没有家,像转动的蓬草,何处能安身呢?
注释:
- 圣:指圣明、贤良。
- 东家:指东边的人,可能为某位德高望重的人。
- 公养:公事的维持或生存,指因公事而耽搁。
- 淹留:滞留、停留。
- 林薄:树林稀疏。
- 迁巢:鸟儿因环境变化而迁移巢穴。
- 孤士:孤独的士人,指那些志向高远但处境艰难的人。
- 转蓬:形容漂泊不定,无处归宿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涪翁,江西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的好友,以词、诗、书法闻名于世。黄庭坚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
创作背景:
《次韵晁元忠西归十首》是黄庭坚为友人而作,此时正值北宋末年,社会动荡,士人常面临困境与流离失所。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对当下环境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和理想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士人在行路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与感慨。开头两句“圣莫如东家,长年困行路”,通过对“东家”的赞美,暗示出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而“长年困行路”则表露了诗人自身的困境,似乎在说即使是贤人也难以逃避现实的束缚。
接下来的“公养为淹留,岂不以食故”则进一步揭示了生活的艰难,士人为了生活不得不滞留于一地,表面上是为了公事,实际上却是被生计所困。此句透出一种无奈与辛酸,暗示了士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林薄鸟迁巢,水寒鱼不聚”用自然景象比喻人间的离散与孤独,鸟儿因为环境的改变而迁移,鱼群因水寒而不聚,暗示了人们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处归属。“孤士似无家,转蓬何由住”,最后两句更是直接抒发了士人的孤独感,转蓬象征着无根的漂泊,流露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与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言辞简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展现了黄庭坚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深刻认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莫如东家:赞美东家贤明,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人性的钦佩。
- 长年困行路:讲述自己因行路而受困的无奈,隐含对生活的感慨。
- 公养为淹留:明确指出滞留的原因是公事与生计,展现现实的压力。
- 岂不以食故:反问句,强调生存的必要性与无奈。
- 林薄鸟迁巢:比喻人情的疏离与环境的变化,表达孤独感。
- 水寒鱼不聚:进一步说明环境的恶劣导致生物的分散,人心的冷漠。
- 孤士似无家:直接揭示士人的孤独与无根,强调居无定处的状态。
- 转蓬何由住:以蓬草象征漂泊不定,表达对安身立命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转蓬”形象地比喻无家可归的士人。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自然界的现象赋予人的情感,增强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士人对生存的反思与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对社会动荡与个人困境的深切关怀,透露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与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家:象征理想与德行。
- 行路:代表人生旅途中的困顿。
- 鸟迁巢、鱼不聚:自然界的变化象征人际关系的疏离与无根。
- 孤士:代表理想主义者,体现士人的孤独与无奈。
- 转蓬:象征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体现对安定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东家”指的是: A. 诗人的朋友
B. 一位贤明的人
C. 自然界的生物
D. 食物的来源 -
“转蓬”在诗中象征: A. 理想
B. 漂泊
C. 成功
D. 家 -
诗中提到的“公养”为何而滞留? A. 因为工作需要
B. 因为朋友相聚
C. 因为自然环境
D. 因为个人兴趣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比较杜甫《春望》中对国家动荡的感慨与黄庭坚诗中对个人困境的思考,均展现了士人在动荡岁月中的无奈与理想的追求。
- 李白《夜泊牛津》中的孤独与黄庭坚诗中孤士的无家可归形成对照,展现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词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