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秋雨后晚望
作者: 齐己 〔唐代〕
暑气时将薄,虫声夜转稠。江湖经一雨,日月换新秋。有景堪援笔,何人未上楼。欲承凉冷兴,西向碧嵩游。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季节,暑气逐渐消散,夜晚虫鸣声愈加密集。经过一场雨,江湖的景色焕然一新,日月也似乎进入了新的秋天。眼前美景值得我提笔作画,然而还有谁没有登上这高楼?我想迎接这秋凉,便向西去游览碧嵩山。
注释:
- 暑气:指夏季的热气。
- 虫声:指夜晚虫鸣的声音。
- 江湖:泛指江河湖泊。
- 援笔:提笔写作。
- 凉冷兴:感受到的凉意和兴致。
典故解析:
- 碧嵩:指的是嵩山,位于河南省,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象征着高远与清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诗人,字子华,号碧山,生于山西,后居于江南,以诗歌见长,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和时节变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早秋之际,正值雨后,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对秋天的期待和对自然景色的欣赏。
诗歌鉴赏:
《早秋雨后晚望》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受和对秋天的深情眷恋。首联“暑气时将薄,虫声夜转稠”描绘了夏季的渐渐褪去和虫鸣声的增加,暗示着季节的更替。接下来的“江湖经一雨,日月换新秋”则通过雨后的江湖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新生,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转折句“有景堪援笔”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赞叹,同时也带有一种孤独感,询问“何人未上楼”,渴望与他人分享这份美好。最后一句“欲承凉冷兴,西向碧嵩游”表明了诗人对凉爽秋天的向往,表达出一种宁静而又悠闲的心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暑气时将薄:描绘夏季的炎热逐渐消退,暗示秋天的来临。
- 虫声夜转稠:夜晚虫鸣声愈加响亮,显示出秋季的特征。
- 江湖经一雨:经过一场雨,江湖景色焕然一新。
- 日月换新秋:日夜更替,象征着季节的变化。
- 有景堪援笔:眼前的美景值得提笔写作。
- 何人未上楼:感叹无人共赏美景,增添了一丝孤独。
- 欲承凉冷兴:渴望感受秋天的凉意。
- 西向碧嵩游:向西游览嵩山,寻求宁静。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展现了诗人对语言的把握。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诗人情感紧密结合,形成生动的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秋景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诗人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暑气:象征着夏天的热烈与消退。
- 虫声:代表着秋天的静谧与生机。
- 江湖:象征广阔的自然和人生的无常。
- 碧嵩:象征高远、清幽的理想境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虫声”主要指的是什么? A) 鸟鸣
B) 昆虫的叫声
C) 风声 -
诗人想要去游览的地方是哪里? A) 南山
B) 碧嵩山
C) 东海 -
诗中“欲承凉冷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想要避暑
B) 对秋天的期待
C) 对夏天的怀念
答案:
- B) 昆虫的叫声
- B) 碧嵩山
- B) 对秋天的期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秋夕》
- 杜甫的《秋兴八首》
诗词对比:
- 齐己的《早秋雨后晚望》与白居易的《秋夕》均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但齐己更注重于自然的细腻观察,而白居易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思索。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