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节日寄乡友
岁岁逢寒食,寥寥古寺家。
踏青思故里,垂白看杨花。
原野稀疏雨,江天冷澹霞。
沧浪与湘水,归恨共无涯。
白话文翻译:
每年在寒食节时,只有几户人家在古老的寺庙中。
踏青时节我思念故乡,白发苍苍时我凝望杨花。
原野上稀稀落落的雨,江天之间冷冷清清的霞光。
沧浪与湘水,归乡的愁恨无边无际。
注释:
字词注释:
- 寒食:指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以纪念介子推,节日这天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 寥寥:稀少,形容家中人数不多。
- 踏青:春天外出游玩,感受大自然。
- 垂白:白发,指年老。
- 杨花:杨树的花,通常在春季飘落。
- 沧浪:指沧海的波浪,象征辽阔和无边无际。
典故解析:
- 寒食节:古代习俗,寒食节不生火做饭,是对介子推的纪念,间接反映了对亲人的怀念。
- 湘水:指湘江,代表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诗人,字正则,号云居,生于公元779年,卒于840年。齐己以其禅诗著称,作品多表现对自然、人生的感悟,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寒食节,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他在远离家乡时的孤独与忧愁。
诗歌鉴赏:
《寒节日寄乡友》不仅描写了寒食节的习俗,还渗透出诗人深邃的情感。诗歌开头提到每年寒食节时,只有几户人家在古寺中,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表明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接着,诗人通过“踏青思故里”表达了春天到来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随着岁月流逝,“垂白看杨花”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也暗含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在后两联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渲染情感,原野的稀疏雨与江天的冷霞交相辉映,形成一种淡淡的忧伤。同时,最后一句“沧浪与湘水,归恨共无涯”更是点明了诗的中心思想,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尽的归属感。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人生和故乡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岁岁逢寒食:每年都迎来寒食节,突出了节日的常态。
- 寥寥古寺家:古寺中人烟稀少,表现出孤寂的环境。
- 踏青思故里:春季踏青时,思念故乡的情感涌上心头。
- 垂白看杨花:年纪渐长,头发变白,回望杨花飘落,更加感慨。
- 原野稀疏雨:原野上稀稀落落的雨,象征着孤寂与冷清。
- 江天冷澹霞:江面与天空的色彩冷清,表现出诗人的愁绪。
- 沧浪与湘水:沧浪与湘水的无尽,暗示了归乡的苦涩。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踏青思故里,垂白看杨花”,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利用自然景象(杨花、冷霞)来引发情感共鸣,增加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寒食节的习俗与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情感的细腻表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食:象征节日的习俗与亲情的牵挂。
- 古寺:代表孤独与时光的流逝。
- 杨花:象征青春与年华的无常。
- 江天:描绘自然的辽阔与心灵的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寒食节是哪个节日的习俗?
- A. 端午节
- B. 中秋节
- C. 清明节
- D. 寒食节
-
“垂白看杨花”中“垂白”指的是什么?
- A. 青春
- B. 老年
- C. 孩童
- D. 成年
-
诗中提到的“湘水”象征什么?
- A. 归乡的思念
- B. 江河的清澈
- C. 自然的美丽
- D. 时光的流逝
答案:
- D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齐己的《寒节日寄乡友》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在主题上均涉及对故乡的追思,但齐己更侧重于节日情感与自然景象的结合,而白居易则更关注离别的愁苦与人生的无常。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齐己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