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

时间: 2025-01-06 12:36:20

曲江初碧草初青,万毂千蹄匝岸行。

倾国妖姬云鬓重,

薄徒公子雪衫轻。

琼镌狒cf绕觥舞,金蹙辟邪拏拨鸣。

柳絮杏花留不得,随风处处逐歌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曲江初碧草初青,
万毂千蹄匝岸行。
倾国妖姬云鬓重,
薄徒公子雪衫轻。
琼镌狒绕觥舞,
金蹙辟邪拏拨鸣。
柳絮杏花留不得,
随风处处逐歌声。

白话文翻译:

在曲江,初夏的草地刚刚变得碧绿,
成群的车马在岸边来来往往。
倾国的美人,云鬓如重,
而那些公子们却穿着轻薄的雪白衣衫。
琼玉雕刻的狒狒围绕着酒杯起舞,
金色的乐器奏响着辟邪的旋律。
柳絮和杏花无处可留,
它们随风飘散,追逐着歌声。

注释:

  • 曲江:指的是唐朝的曲江,一处美丽的水域。
  • 万毂千蹄:形容车马很多,热闹的场景。
  • 倾国妖姬:形容极其美丽的女子,可能指的是王朝的妃嫔。
  • 云鬓重:形容女子的发髻如云般浓密。
  • 薄徒公子:指穿着轻薄衣衫的公子。
  • 琼镌:指用美玉雕刻的。
  • :一种猴类,象征活泼。
  • 辟邪:古代传说中可以驱邪的乐器。
  • 柳絮杏花:春季的植物,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宽,唐代诗人,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风俗,风格清新,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盛世,社会繁华,文人墨客游览名胜,吟诗作对,抒发情感。

诗歌鉴赏:

《曲江》这首诗以曲江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春夏交替时的生机与繁华。诗中通过对草色、车马、人群的细腻描绘,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令人仿若身临其境。开头两句“曲江初碧草初青,万毂千蹄匝岸行”展示了春夏之交的生机与繁忙,碧绿的草地与涌动的车马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繁华的景象。接下来的两句“倾国妖姬云鬓重,薄徒公子雪衫轻”则通过对美人和公子的描写,传达出他们在春日里轻盈而又高雅的气质,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奢华与风雅。

接下来两句“琼镌狒绕觥舞,金蹙辟邪拏拨鸣”描绘了宴饮场景,狒狒的舞动与乐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营造出热闹的氛围,展现了人们在春日聚会中欢愉的心情。最后两句“柳絮杏花留不得,随风处处逐歌声”则以柳絮与杏花的飘散,隐喻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逐与珍惜。

整首诗结合了自然景物与人情风俗,既有对美好春光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曲江初碧草初青:开篇描写曲江的草地刚刚变绿,给人以新生的感觉。暗示春天的到来。
  • 万毂千蹄匝岸行:形容热闹的场景,车马往来不息,生动地描绘出繁华的景象。
  • 倾国妖姬云鬓重:描绘美丽的女子,她的头发如云般浓密,增添了其妩媚动人的形象。
  • 薄徒公子雪衫轻:与前句形成对比,公子们穿得轻薄,展现出他们的闲适与风度。
  • 琼镌狒绕觥舞:琼雕的狒狒围绕着酒杯起舞,表现出宴会的热闹与欢乐。
  • 金蹙辟邪拏拨鸣:金色的乐器奏出悦耳的声音,增添了场面的热烈气氛。
  • 柳絮杏花留不得:表达生命的短暂,春天的花瓣和柳絮难以留住。
  • 随风处处逐歌声:柳絮和杏花随风飘散,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逐与流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倾国妖姬”与“薄徒公子”,对偶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比喻:如“云鬓重”,形象生动,突出了女子的美丽。
  • 拟人:如“随风处处逐歌声”,赋予自然物象以人的行为,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曲江的美丽景色与繁华人群,表达了对春日美好时光的赞美,同时也隐含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传达出一种既欢快又略显忧伤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曲江:象征美丽与生机。
  • 碧草:代表春天的生命力。
  • 妖姬:美的象征,体现女性的魅力。
  • 公子:象征着年轻的贵族与风度。
  • 狒狒:象征欢乐与活泼。
  • 柳絮杏花:象征春天的短暂之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曲江初碧草初青”中的“初”字意思为: A. 开始
    B. 结束
    C. 变化
    D. 重复

  2. 诗中描绘的宴会场景主要通过哪几句表达? A. 曲江初碧草初青
    B. 倾国妖姬云鬓重
    C. 琼镌狒绕觥舞
    D. 柳絮杏花留不得

  3. 全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春天的赞美与生命的感慨
    B. 对秋天的怀念
    C. 对战争的反思
    D. 对自然的描绘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与人情。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生命的无常与美好。

诗词对比

  • 林宽的《曲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自然,但林宽更侧重于春季的繁华,而王维则表现秋天的静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