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送惠补阙
原文展示:
诏下搜岩野,高人入竹林。
长因抗疏日,便作去官心。
清俸供僧尽,沧洲寄迹深。
东门有归路,徒自弃华簪。
白话文翻译:
皇帝的命令下达,四处搜寻隐士,高人走进竹林。
我常常因抗疏而感到不安,决定去官场以外的心情。
清白的俸禄已供养尽了僧人,沧洲的隐居生活愈发深远。
东门虽然有归路,我却无奈地抛弃了华丽的簪子。
注释:
- 诏:皇帝的命令。
- 搜岩野:在山岩和野外寻找。
- 高人:指隐士或高人。
- 抗疏:指反抗御诏或诏书。
- 清俸:清白的俸禄。
- 供僧尽:供养和尚的费用用尽。
- 沧洲:指一个偏远的地方,象征隐居生活。
- 华簪:华丽的发簪,引申为官场的权利和地位。
典故解析:
- 竹林:竹林常被视为隐士的栖息地,象征高洁与隐逸。
- 清俸:在古代,官员的俸禄虽然清白,但未必能满足个人需要,反映了对官职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宽,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简练的诗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政治动荡与个人理想冲突的时代,诗人因不满官场生活而表达出自己的隐退愿望。
诗歌鉴赏:
《送惠补阙》是林宽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对官场的失望的深刻反映。首句“诏下搜岩野”一开始就展现出一种紧迫感,仿佛在描述一种对隐士的迫切寻找,接着“高人入竹林”则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人在描绘隐士生活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和对个人理想的渴望。尤其是“清俸供僧尽”,透露出诗人对俸禄的无奈,最后“徒自弃华簪”更是表达了对权利的放弃,象征着对名利的超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诏下搜岩野,高人入竹林。”:描述皇帝的命令下达,寻找隐士,隐士进入竹林,象征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长因抗疏日,便作去官心。”:表明诗人因对朝政的不满而感到焦虑,决心放弃官职。
- “清俸供僧尽,沧洲寄迹深。”:清白的俸禄已无以为继,隐居生活愈加孤寂。
- “东门有归路,徒自弃华簪。”:虽然有回归的路,却无奈地放弃了华丽的官职,显示出对权利的超脱。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具有对仗的特点,如“诏下搜岩野”与“高人入竹林”。
- 象征:华簪象征着权利和地位,而竹林则象征着隐逸与清白。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失望,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自由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岩野:象征自然与自由的栖息之地。
- 竹林:象征隐逸、高洁的人格。
- 华簪:象征功名利禄,诗人最终选择放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人”指的是:
- A. 官员
- B. 隐士
- C. 战士
- D. 学者
-
“东门有归路”意指:
- A. 有回归的机会
- B. 没有出路
- C. 归家容易
- D. 归途遥远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诗词对比: 林宽的《送惠补阙》与王维的《终南山》均描绘了隐逸生活,但王维更侧重于自然之美,而林宽则更强调对官场的反思与不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林宽研究》
- 相关古诗词解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