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友人贼后》

时间: 2025-01-06 05:12:55

带号乞兵急,英雄陷贼围。

江山犹未静,鱼鸟欲何归。

城露桑榆尽,时平老幼稀。

书从战后得,读彻血盈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带号乞兵急,英雄陷贼围。
江山犹未静,鱼鸟欲何归。
城露桑榆尽,时平老幼稀。
书从战后得,读彻血盈衣。

白话文翻译

我急切地呼号请求兵力支援,英勇的将士们却被敌人围困。
国家的安宁尚未恢复,鱼和鸟儿又该何处归去呢?
城中桑树和榆树的果实已经尽落,太平时代已使老幼稀少。
这本书是战后得到的,读到最后,衣服上已沾满了鲜血。

注释

  • 带号:指呼号、请求。
  • 乞兵:请求兵力。
  • 英雄:指勇士、将领。
  • 陷贼围:被敌人包围。
  • 江山:指国家、山河。
  • 鱼鸟:比喻百姓、归属。
  • 桑榆:桑树和榆树,象征晚年或衰老。
  • 血盈衣:衣服上沾满了鲜血,形容战斗的惨烈。

典故解析

  • 英雄陷贼围:历史上许多英雄在战斗中被敌人围困的情景,这里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无奈。
  • 书从战后得:暗指战争之后的反思和对历史的书写,体现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宽,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因其诗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与人民的困苦,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战乱时期,诗人目睹了国家的破碎和人民的苦难,情感充沛,体现了对英雄的敬仰以及对国家安宁的渴望。

诗歌鉴赏

《和友人贼后》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作,诗中的每一句都透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迷茫。诗人开篇提到“带号乞兵急”,生动地描绘了战斗的紧迫感和请求支援的无奈,紧接着“英雄陷贼围”则显示出即使英勇的士兵也无法逃脱被围困的命运,表现出对英雄的同情与无奈。

作者通过“江山犹未静,鱼鸟欲何归”进一步加深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深远影响,国家尚未恢复安宁,百姓又该何去何从?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也隐含着对未来的忧虑与迷茫。接下来的“城露桑榆尽”描绘了战后城市的荒凉,桑榆尽落象征着时代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尤其是“时平老幼稀”,更是突显了战争带来的死亡和失落。

最后一句“书从战后得,读彻血盈衣”则是诗人对知识的追求与战后反思的体现,尽管经历了血与泪的洗礼,诗人依然在渴望学习与了解,书籍带来的是对历史的铭记与对未来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带号乞兵急:急切呼号请求支援,显示战争的紧迫感。
  2. 英雄陷贼围:英雄被敌人包围,体现战争的无情。
  3. 江山犹未静:国家尚未恢复安宁。
  4. 鱼鸟欲何归:百姓无处归属,象征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5. 城露桑榆尽:城市荒凉,象征生命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
  6. 时平老幼稀:和平时代的人们已变得稀少,反映战争带来的伤痛。
  7. 书从战后得:战后得到的书籍,象征知识的珍贵。
  8. 读彻血盈衣:读书过程中,感受到战争的惨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鱼鸟”比作百姓,增强了诗意。
  • 对仗:诗中句式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知识的重要性与对历史的反思。

意象分析

  • 英雄:象征着勇气与牺牲。
  • 江山:代表国家的安宁与繁荣。
  • 鱼鸟:象征人民的生活与归属。
  • 桑榆:暗喻生命的晚期与死亡。
  • 血盈衣:象征战争的惨烈与历史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带号乞兵急”是什么意思?
    A. 急切请求支援
    B. 缓慢请求支援
    C. 请求停战

  2. “江山犹未静”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安宁的渴望
    B. 对战争的渴望
    C. 对英雄的敬仰

  3. “书从战后得”隐含了什么?
    A. 战争结束后的反思
    B. 战争中的无知
    C. 战争的胜利

答案:1-A,2-A,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危难的关注,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悲惨命运。
  • 白居易《琵琶行》:通过音乐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也有对战争影响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