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边事四首》

时间: 2025-01-06 08:14:02

边臣失计款呼延,辽左于今困右贤。

招讨使承斩马剑,从征军赐大官钱。

神京未可称高枕,孤塞应须策万全。

将相共和文武济,勿令烽火照甘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边事四首
作者: 张可大 〔明代〕

边臣失计款呼延,
辽左于今困右贤。
招讨使承斩马剑,
从征军赐大官钱。
神京未可称高枕,
孤塞应须策万全。
将相共和文武济,
勿令烽火照甘泉。

白话文翻译:

边疆的官员失去了计策,导致呼延地区陷入困境,
如今辽东的形势也让右边的贤者遭遇困扰。
招讨使握着斩马剑,接受着征战的赐予与官职的财富。
神京的安宁尚不能高枕无忧,
孤立的边塞更须全力以赴。
将相要团结一致,文武共济,
切勿让烽火映照到甘泉之地。

注释:

  • 边臣:指边疆的官员。
  • 呼延:指边疆的某地区。
  • 辽左:指辽东左侧的地区。
  • 招讨使:指征讨敌人的官员。
  • 斩马剑:一种象征性的武器,代表征战的力量。
  • 神京:指北京,即明代的首都。
  • 高枕:比喻安稳和放心。
  • 孤塞:指边远和孤立的边疆地区。
  • 烽火:指战火,烽火连天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可大,明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主要以其诗词而知名。他的诗风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常反映边疆的民生和国家的安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面临外敌侵扰和内部动荡之时,诗人通过描写边疆官员的困境和中央政府的责任,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与希望。

诗歌鉴赏:

《书边事四首》以边疆的动荡为主题,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诗中通过描绘边臣的失计和辽东的困境,揭示了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招讨使的角色象征着战争的无奈与权力的复杂,斩马剑和官钱的意象则暗示了权力与金钱在战争中的关系。最后两句更是表达了对将相团结的期望,警示不能让战争的阴影蔓延到安宁之地。整首诗情感深沉而有力,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展现了对团结与安宁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边臣失计款呼延:边疆官员失去了应对危机的计策,导致呼延地区的困境。
  2. 辽左于今困右贤:辽东的形势让右边的贤者感到困扰,暗示国家的整体危机。
  3. 招讨使承斩马剑:招讨使者手握武器,象征着征战和权力的承载。
  4. 从征军赐大官钱:从征的军队获得了官职和财富,反映战争的利益。
  5. 神京未可称高枕:北京的安稳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暗示着潜在的危险。
  6. 孤塞应须策万全:孤立的边塞需要万全的策划和准备。
  7. 将相共和文武济:希望将相和文武能够团结,共同应对危机。
  8. 勿令烽火照甘泉:警惕战火蔓延到安宁之地,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斩马剑象征征战,而“甘泉”则象征国家的安宁与富饶。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边疆危机与国家安危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对团结防御的期望,充满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边臣:象征国家的守护者,承载着国家的安危。
  • 斩马剑:战争与权力的象征,表现出征战的决心。
  • 甘泉:象征和平与安宁的地方,代表国家的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边臣失计款呼延”中“失计”的意思是?

    • A. 失去机会
    • B. 失去计策
    • C. 失去信心
  2. “招讨使承斩马剑”中的“招讨使”指的是?

    • A. 边疆的官员
    • B. 征讨敌人的官员
    • C. 负责财政的官员
  3. “勿令烽火照甘泉”强调的是哪个主题?

    • A. 追求财富
    • B. 保持和平
    • C. 务实治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陆游)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书边事四首》的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而张可大的诗则关注国家的安宁与边疆的困境,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显著的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