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和安中咏陈仲举徐孺子二首 其二
原文展示
一从辞聘卧枢绳,
四海谁论目若营。
衰世竟闲援溺手,
林宗好在寄吾声。
白话文翻译
自从辞去聘约,我便卧于枢绳之旁,
四海之内,谁能说我的目光如同营帐一般?
在这衰败的时代,竟然闲得无事,想要援助他人却无能为力,
林宗(指林逋)只希望能将我的声音寄托于他。
注释
- 辞聘:辞去聘约,这里暗指放弃官职或仕途。
- 卧枢绳:指隐居生活,"枢绳"可理解为门轴、绳索,表达出一种闲适的状态。
- 目若营:目光如同营帐一般,这里用来形容视野广阔,或带有无所依归的感觉。
- 衰世:指社会衰败的时代,常常是对时局的感慨。
- 林宗:指林逋,唐代著名诗人,以隐逸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弇(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因其诗歌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受到后人的称赞。刘弇的作品常反映个人的隐逸生活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在宋代,士人普遍面临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许多诗人选择隐退,以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刘弇的这首诗正是对这种情感的反映,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社会无能为力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切思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从仕途中退出后的闲适状态,使用了“辞聘”和“卧枢绳”这两个意象,既有对过往生活的告别,也有对隐居生活的接受。接下来,"四海谁论目若营"一句则引发了对自我价值的怀疑,诗人感到即使视野宽广,生活依然无所依归。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不得不面对衰败的现实,"衰世竟闲援溺手"流露出一丝无奈和失落。最后一句则通过“林宗”来寄托诗人的情感,表达出希望能通过艺术来寄托自己的思想和声音,体现了对文化传承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从辞聘卧枢绳:诗人表明自己辞去官职后选择隐居的状态,不再参与世俗的纷争。
- 四海谁论目若营:诗人反思自己的存在,虽然眼界开阔,却感到孤独和无所依托。
- 衰世竟闲援溺手:感叹在这个衰败的时代,自己无力帮助他人,感到无奈。
- 林宗好在寄吾声:希望通过诗歌或文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寄情于林逋之上。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辞聘”与“卧枢绳”,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目光比作“营”,形象地表达出一种无所归属的感觉。
- 反问:通过“谁论”引发读者思考,增强诗人的孤独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失落,同时寄托了对文化和文学传承的渴望,展现了深沉的孤独感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辞聘:象征对世俗权力的放弃,隐逸的开始。
- 枢绳:隐居的象征,代表着一种安静、闲适的生活状态。
- 林宗:象征文化的传承和精神寄托,表达对文学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刘弇的诗中提到的“林宗”指的是哪位诗人? a) 李白
b) 杜甫
c) 林逋
d) 白居易 -
诗中“衰世竟闲援溺手”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a) 对未来的乐观
b) 对社会无能为力的无奈
c) 对隐逸生活的享受
d) 对家乡的思念
答案:1. c) 林逋;2. b) 对社会无能为力的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孤独和对理想生活的思索。
- 《秋夕》杜甫:描绘隐逸生活的另一种情感。
诗词对比
- 刘弇 vs. 李白:刘弇的诗更倾向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而李白则多表达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 刘弇 vs. 杜甫:刘弇的隐逸情怀与杜甫的忧国忧民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更多的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后者则更关注社会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经典宋代词作汇编。
- 《古诗文阅读》:对古诗文的解析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