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金台观乃张三丰修真处三丰九节杖混元衣在焉》

时间: 2025-01-04 06:56:17

寻真何处觅层城,观起金台接太清。

鸠杖尚留九节在,霞衣犹见五铢轻。

闻月野鹤亦自适,流水桃花空复情。

歌罢怀仙一长啸,昔阳红照万山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寻真何处觅层城,
观起金台接太清。
鸠杖尚留九节在,
霞衣犹见五铢轻。
闻月野鹤亦自适,
流水桃花空复情。
歌罢怀仙一长啸,
昔阳红照万山明。

白话文翻译:

在何处寻求真实的道理呢?
那金台仙观向着清空而升起。
张三丰的九节杖依然留存,
轻盈的霞衣仿佛仍有五铢的轻。
听那月下的野鹤也自得其乐,
流水和桃花似乎只在无情地流淌。
歌唱结束后,我怀着对仙人的向往长啸,
阳光照耀着万山,红光如昔。

注释:

  • 寻真:寻找真实的道理或境界。
  • 层城:指高耸的城墙或楼阁,象征层次丰富的境界。
  • 金台:指金台观,传说中的道教修炼之地。
  • 九节杖:张三丰所用的法器,象征其修道的身份。
  • 霞衣:道士的衣服,象征飘渺和轻盈。
  • 五铢:古代重量单位,象征轻巧。
  • 野鹤:野外的鹤,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
  • 桃花:象征春天和美好情感。
  • 怀仙:怀念或向往仙人生活。
  • 长啸:长声呼啸,表达内心情感。
  • 昔阳:昔日的阳光,象征美好回忆。

典故解析:

  • 张三丰:道教传说中的人物,被视为太极拳的创始人,传说他在金台观修道。
  • 金台观:道教名观,位于陕西宝鸡,是道教修炼的重要场所。
  • 九节杖:作为张三丰的标志,象征道家修行的法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炳然,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与道教思想,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游历宝鸡金台观时,表达对道教修行的向往及对仙境的渴望,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道教文化的融合,反映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与理想。

诗歌鉴赏:

此诗以寻求真理为主题,开篇便引入了“寻真何处”这一哲学命题,展现了作者对于道教修行的探索与向往。金台观的意象高远,结合自然景象,给人以宁静与和谐的感觉。诗中对张三丰的描绘,既是对道教文化的致敬,也是对修行者的理想化表现。

“鸠杖尚留九节在,霞衣犹见五铢轻”,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突出了道教修行的轻松与自在,象征着一种超脱于世俗的生活方式。后面的“听月野鹤亦自适”,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结尾的“歌罢怀仙一长啸”,表达了诗人对道教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内心的情感在长啸中得以释放,展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整首诗通过自然意象与道教元素的结合,传达出一种隐逸、自由的生活理想,令人心生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寻真何处觅层城:在何处寻求真正的道理或境界。
  2. 观起金台接太清:金台观高耸入云,连接着清空的境界。
  3. 鸠杖尚留九节在:张三丰的九节杖依然留存,象征道教修行的痕迹。
  4. 霞衣犹见五铢轻:轻盈的霞衣仿佛仍在,寓意修道者的轻松与自在。
  5. 闻月野鹤亦自适:听着月下的野鹤,享受它们自在的生活。
  6. 流水桃花空复情:流水与桃花似乎只在无情地流淌,反映了自然的流动与人情的淡薄。
  7. 歌罢怀仙一长啸:歌唱结束后,怀念仙人的长啸,表达内心的向往。
  8. 昔阳红照万山明:阳光映照万山,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与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例如“金台”与“太清”,“九节”与“霞衣”。
  • 比喻:使用自然景象比喻内心的情感与理想。
  • 拟人:将野鹤和桃花赋予情感,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寻求真理为主题,表达了对道教修行的向往,同时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哲思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台观:象征道教的修炼之地,代表心灵的高远。
  • 九节杖:象征道教修行者的法器,代表修道的身份。
  • 霞衣:象征轻松自在的修道生活。
  • 野鹤:象征自由,反映诗人对生活的向往。
  • 桃花:象征春天与美好情感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九节杖”是谁的法器? A. 李白
    B. 张三丰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爱情
    B. 自然风光
    C. 道教修行与追求真理
    D. 战争与和平

  3. “闻月野鹤亦自适”中的“自适”是什么意思? A. 感到痛苦
    B. 感到快乐与自在
    C. 感到疲惫
    D. 感到孤独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白居易的诗作,描绘山水之美与隐逸生活。
  • 《早发白帝城》:李白的诗作,表现自然之美与人生哲思。

诗词对比:

  • 《桃花源记》(陶渊明):与此诗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理想社会的描绘。
  • 《静夜思》(李白):通过个人情感的抒发,与此诗的哲思和对道教的向往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道教文化与中国文学》
  • 《明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