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其三》
时间: 2025-01-19 20:46: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鹊桥仙 其三
作者: 夏言 〔明代〕
丹桂婆娑,银蟾晃漾,蓦地渐升沧海。
看到中天万国明,谁道是素娥风采。
玉宇琼楼,龙池凤阁,相伴清光廿载。
今夕山中月更圆,似相识当年元宰。
白话文翻译:
桂花在风中摇曳,明月在水面闪烁,突然间升起于浩瀚海面。
看见天空中万国的星光,谁能说这不是嫦娥的风采呢?
玉宇琼楼,龙池凤阁,陪伴着清澈的月光已经二十年了。
今天晚上山中月亮更加圆满,仿佛让我想起当年那位宰相。
注释:
字词注释:
- 丹桂:指桂花,象征着秋天的美好与丰收。
- 银蟾:指明月,蟾蜍是古代传说中伴随月亮的生物,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的光辉。
- 蓦地:突然,意指景物的突现。
- 沧海:广阔的海面,象征着辽阔与深邃。
- 素娥: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
- 玉宇琼楼:指天上的宫殿,象征高洁美丽的场所。
- 龙池凤阁:古代名胜,象征华美的建筑与优雅的环境。
- 元宰:指古代的宰相,通常是指智者或有德之人。
典故解析:
- 嫦娥奔月:源于古代传说,嫦娥因盗吃仙药而飞升至月宫,成为月中仙女。
- 月中桂子:古人常以桂花与月亮相联,象征着团圆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言(1480年-?),字子庚,号东篱,明代文学家,官至右都御史,曾参与编纂《明史》。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抒情和景致见长。
创作背景:
《鹊桥仙 其三》创作于明代,时值诗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政治生涯与人生感悟,诗中表达了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去岁月的怀念。
诗歌鉴赏:
《鹊桥仙 其三》是一首极具抒情性的词作,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开篇以“丹桂婆娑,银蟾晃漾”描绘出秋天夜晚的宁静与美丽,桂花摇曳,明月在水面闪烁,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接着,诗人转而思索月光下的嫦娥,借用神话传说来表达对美丽事物的赞美与向往。
“玉宇琼楼,龙池凤阁”描绘了理想中的美好居所,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渴望。而“今夕山中月更圆”,则将诗人的思绪回归现实,感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在这段追忆中,诗人不仅感慨了时光的无情,也表达了对友人或故人的思念。
整首词以清新、明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融入个人情感的流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和谐。诗人在细腻的描绘中展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丹桂婆娑,银蟾晃漾: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出秋天桂花与明月的景象,烘托了宁静而美好的夜晚。
- 蓦地渐升沧海:突显出自然景物的瞬息万变,暗示着人生中不可预见的变化。
- 看到中天万国明:展现了诗人对广阔天空与繁星的追求,象征着理想与希望。
- 谁道是素娥风采:借用嫦娥的形象,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玉宇琼楼,龙池凤阁:描绘理想中的生活环境,反映了诗人对高洁追求的向往。
- 相伴清光廿载:表达了与理想生活相伴的岁月,暗示时间的流逝。
- 今夕山中月更圆:将思绪拉回现实,感慨月亮的圆满与岁月的流逝。
- 似相识当年元宰:借用历史人物,表达对过往的怀念与对友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蟾”比喻月亮,富有诗意。
- 拟人:如“丹桂婆娑”,赋予桂花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美景与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体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与对理想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桂花:象征着秋天的美好与丰收,代表着温暖与团圆。
- 明月:象征着团圆与思念,常与离别之情相连。
- 星辰:象征着理想与希望,代表着广阔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丹桂”指的是什么? a) 玫瑰
b) 桂花
c) 菊花 -
“银蟾”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太阳
b) 明月
c) 星星 -
诗中提到的“素娥”指的是哪位神话人物? a) 西王母
b) 嫦娥
c) 王嫱
答案:
- b) 桂花
- b) 明月
- b) 嫦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下独酌》 - 李白
- 《水调歌头》 - 苏轼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鹊桥仙 其三》都以明月为主题,表达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但《静夜思》更直接地表达了思乡情,而《鹊桥仙 其三》则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色与神话传说来表达情感,意境更为丰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的美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