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正月二十三日秀野堂作)》
时间: 2025-01-04 08:39: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鹊桥仙(正月二十三日秀野堂作)
作者: 赵彦端 〔宋代〕
江梅仙去,蜡梅蜂化,只有缃梅呈秀。
不知春在阿谁边,试与问青青杨柳。
小园幽事,中都风味,斗草分香依旧。
东风莫谩送扁舟,为管取轻寒罗袖。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江边的梅花已凋零,蜡梅的蜜蜂也化去了,唯独缃梅在此独自绽放。
我不知道春天在哪里,试着去问那青青的杨柳。
小园中的幽静往事,依旧保留着京城的风味,斗草和分香的情景依旧如昔。
东风不要轻易送走扁舟,应该小心我的轻薄罗袖。
注释:
字词注释:
- 江梅:江边的梅花,通常指梅花的品种。
- 蜡梅:一种常见的梅花,具有香气,常在寒冬中开放。
- 缃梅:指缃色梅花,花色淡雅。
- 青青杨柳:指春天时发芽的杨柳,象征生机。
- 小园幽事:小园内的幽静事情,指往事的回忆。
- 斗草:一种游戏,通常是用草制作的玩具。
-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着温暖。
- 扁舟:轻便的小船。
- 罗袖:轻薄的衣袖,通常用丝绸或薄布制成。
典故解析:
-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梅花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格,常被用于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情操。
- 杨柳:杨柳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作春天、青春的象征,寓意生机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彦端(约1070年-1130年),字子明,号秀野,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词作,风格清新婉约。他生活在北宋末年,经历了动荡的时代,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正月,正值春季的初期,诗人借梅花与杨柳的意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与思考,带有淡淡的忧伤与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鹊桥仙》通过描绘梅花和杨柳,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和对往事的缅怀。首句提到的“江梅仙去,蜡梅蜂化”,表现了冬天的残酷和生命的无常,梅花的凋零象征着岁月的流逝。接着“只有缃梅呈秀”,缃梅的绽放则暗示着希望的存在,尽管冬天已经过去,但春天的脚步依然缓慢而又坚定。
诗中“试与问青青杨柳”,则是诗人对春天的渴求,杨柳作为春天的象征,承载着诗人对新生的期待与向往。小园的“幽事”和“中都风味”则引发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表达了对生活细腻情感的珍视。
最后一句“东风莫谩送扁舟,为管取轻寒罗袖”,将春风与舟行结合,既表现出对春天的期待,也暗示了对即将到来的离别的惆怅。整体来看,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盼、对往事的思念,以及对生命的感悟,情感深邃而富有诗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梅仙去:梅花凋零,暗示冬天的结束,生命的流逝。
- 蜡梅蜂化:蜡梅的蜜蜂离去,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 只有缃梅呈秀:缃梅在此时绽放,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 不知春在阿谁边: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不确定,突显了对生命的思考。
- 试与问青青杨柳:向春天的象征杨柳探寻,表现对春天的期盼。
- 小园幽事:小园内的往事,承载着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斗草分香依旧:游戏的场景依然如昔,表现出对往昔的留恋。
- 东风莫谩送扁舟:希望春风温柔地对待离别,暗含对春天的期待与人生的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梅花与春天的关系比喻生命的变化。
- 拟人:东风被赋予情感,表现出对春天的呼唤。
- 对仗:结构上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了对春天的渴望、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悟,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思索的作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高洁。
- 杨柳:象征春天、生机与希望。
- 小园:象征宁静的内心世界与美好回忆。
- 东风:象征温暖与生命的复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缃梅”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结束
B. 希望与新生
C. 过往的回忆 -
“东风莫谩送扁舟”中,东风象征什么?
A. 冬天的寒冷
B. 春天的温暖
C. 离别的哀伤 -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
A. 绝望
B. 渴望与期待
C. 冷漠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与思念。
- 晏殊的《浣溪沙》:以自然意象抒发情感,风格相似。
诗词对比:
- 《鹊桥仙》 vs 《如梦令》: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但《鹊桥仙》更侧重对生命流逝的思考,而《如梦令》则更强调对过往情感的追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词学通论》
以上资料可帮助深入理解诗词的背景、意象及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