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
时间: 2024-09-19 21:47: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
杜甫 〔唐代〕
许生五台宾,业白出石壁。
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
何阶子方便,谬引为匹敌。
离索晚相逢,包蒙欣有击。
诵诗浑游衍,四座皆辟易。
应手看捶钩,清心听鸣镝。
精微穿溟涬,飞动摧霹雳。
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
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
君意人莫知,人间夜寥阒。
白话文翻译
许生在五台山做客,我的诗篇宛如白云从石壁中飘出。
我也是个诗人,然而内心仍然被禅静所束缚。
在高台之上,哪有方便之法,误以为是与我相匹敌。
在离别的索道上,晚间相逢,欣喜地感受到一阵击打的心动。
吟诵诗歌时,气氛如同游弋的水,四周的人都为之震动。
我随手望去,看到钩子的捶打,清心静听着箭矢的鸣响。
微妙的意境穿透深渊,激烈的情感如雷霆般轰鸣。
陶渊明与谢灵运虽未成枝头之花,然风骚之气共推激荡。
紫燕自高飞而至,翠色的驳船又有谁来剪裁?
你的心意无人能知,夜深人静,世间寂寥无声。
注释
- 许生:指许十一,即许渊冲,唐代著名诗人。
- 五台:五台山,佛教圣地。
- 业白:诗文出色,像白云一样。
- 师粲:师指杜甫,粲可形容诗作的光彩。
- 离索:指离别的索道,象征相逢的机会。
- 鸣镝:箭矢的鸣响,象征战斗或情感的激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以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著称,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表达了对国家、人民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写于唐朝社会动荡时期,杜甫身处战乱,内心充满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此诗反映了他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作品。杜甫以“夜听”开篇,暗示诗歌的创作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展现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许十一诵诗的场景让杜甫感受到诗歌的力量,诗中透出一种对文学的敬仰与追求。
诗中描绘的意象,如“白出石壁”、“清心听鸣镝”等,表现了自然与文化的结合,反映出诗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杜甫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其间的“离索晚相逢”及“人间夜寥阒”则传达出一种孤独感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情感更加真挚。诗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使其成为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许生五台宾:指许渊冲在五台山作客,表达诗人与友人的交往。
- 业白出石壁:比喻诗人的才华如白云出石壁般令人赞叹。
- 余亦师粲可:自谦地表示自己也有几分才华。
- 身犹缚禅寂:尽管有才华,内心却被禅静束缚,感到不自由。
- 何阶子方便:反问对方,彼此虽有才华,却无便利的机会相对。
- 离索晚相逢:在黄昏时分相遇,感到一阵温暖的心动。
- 包蒙欣有击:在相遇中体验到一种激动的情感。
- 诵诗浑游衍:吟诵的诗歌如流水般自由流淌。
- 四座皆辟易:听众都为之震动,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 应手看捶钩:随手可见的钩子,象征着艺术的表达。
- 清心听鸣镝:内心清静,听到箭矢的鸣响,象征激烈的情感。
- 精微穿溟涬:微妙的意境如同穿透深渊,表现出诗歌的深邃。
- 飞动摧霹雳:情感如雷霆般猛烈,象征着内心的激荡。
- 陶谢不枝梧:提到陶渊明与谢灵运,虽未成名,却同样有才华。
- 紫燕自超诣:紫燕自天而降,象征着诗歌的灵动。
- 翠驳谁剪剔:问谁能修饰这美好的意境,表现出对诗歌的热爱。
- 君意人莫知:你的心思无人能知,表现出孤独感。
- 人间夜寥阒:夜深人静,世间寂寥,反映出孤独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以“白云出石壁”比喻诗的才华。
- 对仗:如“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形成音乐感。
- 排比:一句句的叠加,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诗歌与友谊展开,表现了杜甫对文学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及对人生的感慨,反映出他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高远、自由的思想。
- 石壁:象征坚韧与不屈。
- 鸣镝:象征激烈的情感与战斗。
- 紫燕:象征诗歌的灵动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紫燕”象征什么? A. 孤独
B. 灵动与美好
C. 战斗
D. 宁静 -
填空题:杜甫自称“余亦____可”,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谦逊态度。
-
判断题:诗中“夜寥阒”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对/错)
答案
- B
- 师粲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白:杜甫的现实主义与李白的浪漫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杜甫关注社会现实,李白则追求个人自由与理想。
- 陶渊明与杜甫:陶渊明的田园诗与杜甫的忧国忧民形成对照,反映出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