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杜甫的《即事》原文如下:
暮春三月巫峡长,
皛皛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
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
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
虚无只少对潇湘。
白话文翻译
在暮春的三月,巫峡显得格外漫长,
明亮的白云在天空中漂浮,映照着阳光。
雷声突然传来,带来了千山万岭的雨水,
花香混合,宛如百种花香汇聚的芬芳。
黄莺在水面上飞过,又转身回去,
燕子衔着泥土,湿湿的也不在乎。
飞阁的帘子卷起,画中景象如在眼前,
但虚幻的情境少了几分对潇湘的思念。
注释
- 巫峡:古代著名的峡谷,位于今重庆市,是长江三峡之一。
- 皛皛:形容光亮、明亮的样子。
- 雷声忽送:雷声突然传来,带来了雨水。
- 花气:花的香气。
- 百和香:比喻花香繁多,形象生动。
- 飞阁:指高楼或楼阁,象征着美丽的景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为特征,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疾苦。他的作品涵盖了历史、政治、自然等多个方面,风格多样,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即事》创作于唐代,杜甫在政治动荡与社会动乱中,常常寄情于山水,抒发个人情感。此诗写于春末,正值春暖花开之时,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感受,描绘出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气息。
诗歌鉴赏
杜甫的《即事》是一首自然诗,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切联系。诗中描绘了暮春的景象,细腻地描绘了云、雨、花、鸟等自然元素,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面。首句“暮春三月巫峡长”以巫峡为背景,既设定了时间和地点,又引入了情感的基调,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下来的“皛皛行云浮日光”则通过明亮的白云与阳光,营造出一种轻快明亮的氛围。
“雷声忽送千峰雨”的转折,带来了气候变化的突兀感,仿佛暗示了生命的变迁与无常。紧接着“花气浑如百和香”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春天的气息,花香四溢,仿若百花争艳,象征着生命的繁荣与美好。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后半部分“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展现了黄莺和燕子的生动形象,生机勃勃。飞阁的卷帘则引发诗人对潇湘的思念,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过往的怀念。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过去的追忆,富有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暮春三月巫峡长:描写春末时节,巫峡的景象,暗示时间的延续与生命的流逝。
- 皛皛行云浮日光:描绘明亮的云和阳光,表现出春日的生机。
- 雷声忽送千峰雨:突转的雷声与雨,象征着自然界的变化与生命的无常。
- 花气浑如百和香:花香四溢,象征着春天的繁荣与美好。
- 黄莺过水翻回去:黄莺飞过水面,展现出生命的活力与灵动。
- 燕子衔泥湿不妨:燕子衔泥筑巢,表现出无畏艰难的生活态度。
- 飞阁卷帘图画里:飞阁的帘子卷起,生动地描绘出画中的美景。
- 虚无只少对潇湘:在美景中,诗人对潇湘的思念显得更加深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气浑如百和香”,以“百和香”比喻花香的浓郁。
- 拟人:如“黄莺过水翻回去”,赋予鸟类生动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旨在表达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过往的怀念,体现了杜甫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巫峡:代表自然的壮丽与人文的深厚。
- 雷雨:象征着生命的变迁与无常。
- 黄莺: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由。
- 燕子:象征着家庭与安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即事》的作者是谁?
- A. 白居易
- B. 杜甫
- C. 李白
-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巫峡”位于哪个地方?
- A. 四川
- B. 湖北
- C. 重庆
- D. 江苏
-
“雷声忽送千峰雨”中,雷声的作用是什么?
- A. 预示着春天的结束
- B. 带来了雨水
- C. 增加了自然的神秘感
- D. 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杜甫的《即事》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但杜甫更注重社会现实的反映,而王维则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两首诗在意境和情感上都各有千秋,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