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火老金柔暑告残,乘凉正好望西山。
秋声来处无寻觅,只作窗前竹叶间。
白话文翻译
烈日炎炎的夏天已经接近尾声,柔和的秋风带来了凉爽,正适合坐在外面欣赏西山的景色。秋天的声音从何而来却难以寻觅,只能在窗前的竹叶间听到。
注释
- 火老:形容夏日的炎热已经减退。
- 金柔:形容秋天的阳光温和柔软。
- 暑告残:暑气即将消退。
- 乘凉:指在凉爽的环境中休息。
- 望西山:欣赏西方的山景。
- 秋声:秋天的声音,通常指风声、虫鸣等。
- 无寻觅:难以找到、追寻。
- 窗前竹叶间:指在窗前的竹叶之间,暗示细微的秋声。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秋声”并无具体的音响,更多是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古诗中常常通过自然的景象来传达情感,表达对季节变化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桂,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常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初秋之际,正值夏秋交替之时,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对秋天的期待和对夏季的告别,反映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初秋》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初秋时节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深刻的感受。开头两句“火老金柔暑告残”,用“火老”来形容夏日的炎热即将消退,接着以“金柔”形容秋天的阳光温柔而不刺眼,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自然界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气候的转变,更是内心感受的反映。诗人乘凉于此,静观自然,显得轻松自在。
接下来的两句“秋声来处无寻觅,只作窗前竹叶间”,则表现了对秋天声音的细腻感知。虽然“秋声”难以捉摸,但在窗前的竹叶间却呈现出一丝丝的秋意。这一细节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思索与发现中的细腻心境。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既有对季节的描绘,也有对内心感受的反映,流露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与对自然的热爱。通过简单的语言,诗人成功地捕捉到了初秋的气息和情感,表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火老金柔暑告残:夏天的炎热已不再如往昔般炽烈,金色的阳光变得柔和,暗示暑气的消散。
- 乘凉正好望西山:在这个适合乘凉的季节,诗人选择了欣赏西山的美景,表达了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 秋声来处无寻觅:诗人试图捕捉秋天的声音,但却发现其来源难以捉摸。
- 只作窗前竹叶间:最终,秋天的气息只是在窗前的竹叶间隐约可见,表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微妙联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夏天的炎热比作“火老”,形象生动。
- 拟人:秋声被赋予了生命,让人产生对其追寻的渴望。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的结构相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初秋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细腻感受,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尊重,传达了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火老:象征夏季的残余与即将过去的热情。
- 金柔:象征秋天的温和,带来新的希望与宁静。
- 西山:代表自然的美丽与诗人心灵的寄托。
- 竹叶:象征自然的灵动与秋天的细微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火老金柔”描述的是什么季节的变化?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
诗人“乘凉正好望西山”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 A. 忧伤
- B. 欢乐
- C. 宁静
- D. 焦虑
-
“秋声来处无寻觅”中的“秋声”指的是什么?
- A. 秋天的风声或虫鸣
- B. 秋天的雨声
- C. 秋天的鸟鸣
- D. 秋天的落叶声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观察与内心的情感,但李白的作品更具豪放与飘逸之感。
- 杜甫《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体现了对友人的期待与自然景观的描绘,情感更为深沉。
参考资料
- 《宋诗选读》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俞桂与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