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其三 感旧》

时间: 2025-01-01 17:47:14

江外雨初收。

江水悠悠。

旧时桃叶去难留。

几度春风杨柳暗,不系离舟。

别久减风流。

梦断西楼。

年年二月踏青游。

不是沙边无杜若,懒寄闲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其三 感旧
作者:邵亨贞 〔元代〕
江外雨初收,江水悠悠。旧时桃叶去难留。
几度春风杨柳暗,不系离舟。
别久减风流,梦断西楼。
年年二月踏青游。
不是沙边无杜若,懒寄闲愁。

白话文翻译:

江面上的雨刚刚停下来,江水依旧缓缓流淌。往日的桃叶已无法再留住。经历了多少次春风吹拂,杨柳依旧在阴影中摇曳,却无法系住我的离舟。离别已久,使我失去了昔日的风流韵致,梦中也在西楼断了联系。年年二月,我都会去踏青游玩。并不是沙滩边没有杜若花,只是懒得再去寄托我的闲愁。

注释:

  • 江外:指江面之外,指远处的江水。
  • 桃叶:桃花的叶子,象征着春天和青春。
  • 杨柳:春风中摇曳的杨柳,常用来比喻柔美的风景。
  • 离舟:指离开的船,象征离别。
  • 风流:指风雅、潇洒的风采。
  • 西楼:可能指诗人梦中的地方,象征着过去的回忆。
  • 踏青:春游的活动,象征着对春天的向往。
  • 杜若:一种水生植物,常见于江边,象征着美好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邵亨贞是元代著名的词人,生活在南宋末年到元初,受到了南宋词风的影响。他的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表达对往昔的怀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一个充满怀旧情绪的时代,随着元朝的建立,南宋的文化逐渐消逝,诗人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愈加显得沉重。通过描绘江水、春风等自然景象,表达出对旧时光的缅怀与对离别的伤感。

诗歌鉴赏:

《浪淘沙 其三 感旧》是一首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与伤感的作品。开篇“江外雨初收,江水悠悠”,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雨后初晴的江面,水流潺潺,既有自然的宁静,又暗含诗人的内心波动。紧接着提到“旧时桃叶去难留”,诗人通过桃叶的意象,寄托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暗示时间的流逝带走了一切美好。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和对往昔风流韵事的怀念,尤其是“别久减风流,梦断西楼”,通过“梦”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对理想和青春的追寻已然破灭的失落感。最后,尽管年年二月踏青游,但“懒寄闲愁”的结尾则显得更加无奈,表达了诗人心中难以释怀的情感。

整首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情感深沉,意象生动,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折射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向往。诗中流露出的淡淡忧伤与无奈,使人感同身受,充分体现了元代词人的情感细腻与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外雨初收,江水悠悠:描绘了雨后的江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暗示心情的起伏。
  2. 旧时桃叶去难留:桃叶象征青春,但已无法再回到过去,表达了对旧日的惋惜。
  3. 几度春风杨柳暗,不系离舟:春风和杨柳的描写渲染了春天的气息,离舟则表达了无法再回去的无奈。
  4. 别久减风流,梦断西楼:离别导致的风流韵致减弱,梦的破灭象征着对过去的追忆和失落感。
  5. 年年二月踏青游:虽有踏青的活动,但内心却无法释怀。
  6. 不是沙边无杜若,懒寄闲愁:杜若花的缺失并不是重点,而是诗人对于情感寄托的懒惰,反映出一种心态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桃叶和离舟的比喻深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失去。
  • 拟人:春风、杨柳被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诗的情感表现。
  • 对仗:如“别久减风流,梦断西楼”,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以怀旧和离别为主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深邃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江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2. 桃叶:象征青春与美好,代表过去的记忆。
  3. 杨柳:象征柔美与流动,代表春天的气息。
  4. 离舟:代表离别与无法归去的无奈。
  5. 西楼:象征梦境与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江水悠悠”意指: A. 江水流动缓慢
    B. 江水涨潮
    C. 江水浑浊

  2. “旧时桃叶去难留”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青春的怀念
    B. 对自然的赞美
    C. 对离别的愤怒

  3. 诗中提到的“踏青游”指的是什么? A. 春游的活动
    B. 秋游的活动
    C. 夏日的活动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较,邵亨贞更侧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李清照则更多着眼于情感的细腻与对爱的向往。两者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体现了对往昔的深切怀念。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邵亨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