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时间: 2025-01-01 18:22:36

风雨怯凭阑。

歌哭无端。

一回搔首一辛酸。

凝结那时家国泪,春鸟相谩。

净洗旧峰峦。

新绣河山。

更看来者孰登坛。

地覆天翻人六亿,壮我波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风雨怯凭阑。歌哭无端。一回搔首一辛酸。
凝结那时家国泪,春鸟相谩。
净洗旧峰峦。新绣河山。更看来者孰登坛。
地覆天翻人六亿,壮我波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风雨中踱步时的怯懦和无奈,歌声和哭声交织,令人感到伤感与辛酸。那时的家国泪水凝结成了记忆,与春鸟的鸣叫形成对比。诗人希望能洗净昔日的艰难,重绘祖国的新貌。展望未来,谁将站在新的历史舞台上?人们的力量如同翻天覆地,激起壮阔的波澜。

注释:

  • 怯凭阑:怯懦地倚靠在栏杆上,表露出诗人的无奈与伤感。
  • 歌哭无端:歌声和哭声交织,似乎没有尽头,说明内心的苦楚。
  • 搔首:形容思索或烦恼时的动作,表达了无奈。
  • 凝结那时家国泪:指因国家动荡而流下的泪水,象征着痛苦的记忆。
  • 春鸟相谩:春天的小鸟在争鸣,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 净洗旧峰峦,新绣河山:希望洗净过去的创伤,重塑祖国的美好景象。
  • 地覆天翻人六亿:形容民众的力量巨大,足以改变世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龙榆生(1894-1969),字一岚,号榆生,近现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早年受传统文化熏陶,后留学于日本,接触新思想。他的诗风多样,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视角与情感。

创作背景:

《浪淘沙》创作于动荡的历史时期,国家面临内忧外患,诗人以此表达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诗中流露出的情感,既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诗歌鉴赏:

《浪淘沙》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时代情怀的诗作。诗人在风雨中感受到的怯懦与伤感,恰恰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人们的共同心声。诗的开头通过“怯凭阑”,展现了诗人的脆弱与思索,紧接着的“歌哭无端”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揭示了对家国沧桑的深切感悟。

后半部分,诗人设想未来,提到“地覆天翻人六亿”,用雄浑的笔触描绘了人民的力量与希望。这一对比,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形成鲜明的情感张力。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责任感,激励读者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奋勇向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风雨怯凭阑:在风雨中,诗人感到畏惧,依靠栏杆,表现了内心的不安。
  2. 歌哭无端:歌声和哭声交织,表现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深切感受。
  3. 一回搔首一辛酸:思考时的烦恼与痛苦,暗示对过往经历的无奈。
  4. 凝结那时家国泪:对历史泪水的凝结,象征着对家国的深切怀念。
  5. 春鸟相谩:春天的小鸟鸣叫,象征着生机与希望的存在。
  6. 净洗旧峰峦:希望洗净旧日的伤痛,重塑祖国的美好。
  7. 新绣河山:描绘新中国的美好蓝图,表达对未来的憧憬。
  8. 更看来者孰登坛:发问未来谁将登上历史的舞台,表现了对未来的期待。
  9. 地覆天翻人六亿:强调人民的力量是改变历史的关键,激昂向前。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雨怯凭阑”,形成音韵上的和谐感。
  • 比喻:用“地覆天翻”形象地描绘了社会变革的力量。
  • 排比:如“歌哭无端”,增强了情感的张力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的结合,表达了对家国的深切怀念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诗人呼吁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风雨:象征艰难困苦的时代背景。
  2. 栏杆:代表了诗人的无奈和思索。
  3. 歌哭:交织的情感状态,反映对未来的深刻思考。
  4. 春鸟:象征希望与新生。
  5. 峰峦:代表着祖国的山河,也暗示历史的厚重。
  6. 波澜:象征着人民的力量与未来的壮丽前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浪淘沙》作者是: A. 李白
    B. 龙榆生
    C.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歌哭无端”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伤感与无奈
    C. 愤怒

  3. “地覆天翻人六亿”意在强调: A. 人民的力量
    B. 自然灾害
    C. 战争的惨烈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春望》---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悠然自得的《静夜思》相比,《浪淘沙》更为激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前者展现个人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后者则强调历史与人民的力量,展现了更为广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