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观天魔舞》

时间: 2025-01-01 12:19:48

璎珞五花冠。

云鬓䰐鬖。

霞衣缥带缀琅玕。

玲舌轻弹天乐响,人在云端。

弓样转弯弯。

左右回盘。

镜光如月照孤鸾。

天女散花穿队子,环佩珊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璎珞五花冠。云鬓䰐鬖。霞衣缥带缀琅玕。玲舌轻弹天乐响,人在云端。弓样转弯弯。左右回盘。镜光如月照孤鸾。天女散花穿队子,环佩珊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天女的舞姿,她佩戴着璎珞五花的冠冕,头发如云般飘逸,衣服如霞光般轻盈,缠绕着缥带和琅玕。她的舌头轻声弹奏出天上的乐曲,仿佛人处在云端。舞姿如弓般弯曲,左右盘旋,光辉如月光照耀着孤独的凤凰。天女像是散花般翩翩起舞,环佩声响四起,宛如一曲天籁。

注释:

  • 璎珞:珍贵的装饰,通常指宝石或珠宝首饰。
  • 云鬓:形容头发如云般柔美。
  • 䰐鬖:指头发的样式,形容优雅的发型。
  • 霞衣:指色彩鲜艳、轻盈的衣服,象征着美丽和高贵。
  • 琅玕:一种美丽的宝石,常用于形容装饰品。
  • 玲舌:指轻巧动听的声音,形容乐器的声音。
  • 孤鸾:指孤独的凤凰,象征高贵与优雅。
  • 环佩:指佩戴的玉器,发出清脆的声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鉴,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风格典雅,情感丰富,常表现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产生于明代社会对美的向往和对舞蹈艺术的赞美,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天女、仙境的幻想与追求。

诗歌鉴赏:

《浪淘沙 观天魔舞》是一首充满幻想色彩的诗作,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天女舞蹈的美丽与灵动。诗中的“璎珞五花冠”与“霞衣缥带”不仅勾勒出天女的华美装扮,更暗示了她的高贵与优雅。舞者在“云端”之上的描写,给予了这幅画面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仿佛她不属于这个尘世,而是来自于仙境。

整首诗中,作者使用了许多音乐和光影的意象,如“玲舌轻弹天乐响”和“镜光如月照孤鸾”,这些意象既营造了天女舞蹈的氛围,又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梦幻般的美。诗句中反复出现的“弯弯”和“盘”,生动地描绘了舞者的优雅舞姿,使人仿佛能够看到她轻盈地旋转、起舞,整个过程如同一场天上的盛宴。

此外,环佩的声响和“天女散花”的意象,为整首诗增添了律动感与生机,表现出诗人对于舞蹈艺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在描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明代诗歌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璎珞五花冠:描绘天女的头饰,华丽而充满灵性。
  2. 云鬓䰐鬖:形容天女的发型,如云般轻柔飘逸。
  3. 霞衣缥带缀琅玕:天女的衣服,如霞光般轻盈,装饰着美丽的琅玕。
  4. 玲舌轻弹天乐响:天女用轻柔的声音弹奏出天上的乐曲。
  5. 人在云端:舞者仿佛置身于云端,超然脱俗。
  6. 弓样转弯弯:舞姿如弯弓般柔美,充满动感。
  7. 左右回盘:形象地描绘舞者的旋转动作,生动而优雅。
  8. 镜光如月照孤鸾:光辉照耀着孤独的凤凰,象征高洁与孤独。
  9. 天女散花穿队子:舞者如散花般优雅,象征着美丽与生机。
  10. 环佩珊珊:佩饰的声音清脆悦耳,增添了舞蹈的韵律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鬓”“霞衣”,将自然景象与人物形象结合。
  • 拟人:将天女的舞蹈与音乐描写得如同有灵性的存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展现了工整的对仗工艺。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天女的舞姿,表达了对美的赞美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们对超凡脱俗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璎珞:象征华美与尊贵。
  2. :象征自由与飘逸。
  3. :象征美好与柔和。
  4. 音乐:象征灵动与生命的活力。
  5. :象征希望与明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璎珞”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装饰
    • C. 一种乐器
    • D. 一种颜色
  2. “天女散花”中的“天女”指的是什么?

    • A. 仙女
    • B. 普通女子
    • C. 动物
    • D. 神灵
  3. 诗中“人在云端”是形容什么?

    • A. 身处高处
    • B. 感觉轻松
    • C. 超然脱俗
    • D. 生活愉快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天净沙·秋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李白的《庐山谣》与史鉴的《浪淘沙 观天魔舞》,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与艺术的热爱,但李白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史鉴则更关注舞蹈的优雅与灵动。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指导》
  • 《中国古典文学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