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赓吴沉韵》
时间: 2025-01-19 13:20: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嵯峨倚空碧,环山皆拱伏。
遥岑如剑戟,迩洞非茅屋。
青松秀紫崖,白石生玄谷。
岩畔毓灵芝,峰顶森神木。
时时风雨生,日日山林沐。
和鸣尽啼莺,善举皆飞鹄。
山中道者禅,陇头童子牧。
试问几经年,答云常辟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钟山的雄伟与幽静。高耸入云的山峰环抱着大地,远处的山峦像剑戟一样锋利,近处的洞穴却不是茅屋那样的普通住所。青松在紫色的崖壁上生长,白石在神秘的山谷中显现。岩边滋生着灵芝,山顶则生长着参天的大树。时常有风雨滋润着这片山林,日日都浸润在自然的气息中。鸟鸣声中和谐共鸣,善良的举动如同飞翔的鸿鹄。山中有道士在修行,山坡上有小孩在放牧。问他经过多少年,他回答说常常在辟谷修炼。
注释
- 嵯峨:形容山高而峻峭。
- 拱伏:环绕而伏,形容山势如拱卫般的姿态。
- 遥岑:远处的山峰。
- 剑戟:比喻山峰的尖锐形状。
- 洞非茅屋:洞穴并不是普通的茅草屋,暗示其非凡之处。
- 灵芝:一种被视为具有灵性的草药,常用于道教文化。
- 辟谷:道教中一种修行方式,指不吃谷物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元璋(1328-1399),即明太祖,明朝创立者。他出身贫寒,经过艰苦奋斗,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作为一位政治家与军事家,朱元璋在位期间致力于恢复社会秩序与发展经济。
创作背景
《钟山赓吴沉韵》写于朱元璋晚年,以描绘钟山的自然景色和道教思想为主,表达了对自然与修行的向往,反映了他在权力巅峰后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描绘和深邃的哲理思考而引人注目。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通过描写山石、松树、灵芝等自然元素,展现了钟山的雄伟和宁静。诗人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之美,更是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道教思想的探寻。
朱元璋在此诗中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仿佛在与自然对话,表达了对生命深刻的感悟。和鸣声中的莺鸟,善举如同飞鸿,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最后以“常辟谷”结束,暗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与自我修炼的生活态度,令人感受到诗人在权力和物质之外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嵯峨倚空碧:描写高耸的山峦,形象地展示山的雄伟。
- 环山皆拱伏:山峦环绕,形成保护的姿态,展现自然的壮丽。
- 遥岑如剑戟:远处的山峰形如尖锐的武器,增强了山的威严感。
- 迩洞非茅屋:近处的洞穴并不是随便的居所,暗示其神秘与非凡。
- 青松秀紫崖:青松在紫色崖壁上生长,暗示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 白石生玄谷:白色的石头在神秘的山谷中显现,增加了神秘感。
- 岩畔毓灵芝:岩石旁生长灵芝,象征自然的馈赠与道教文化。
- 峰顶森神木:山顶的神木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信仰。
- 时时风雨生,日日山林沐:自然的风雨滋润着山林,暗示生命的循环与和谐。
- 和鸣尽啼莺:鸟儿的和鸣声,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和谐。
- 善举皆飞鹄:善良的行为如同飞翔的鸿鹄,传达出高尚的情操。
- 山中道者禅:山中有修道者在静修,体现出道教的思想。
- 陇头童子牧:山坡上有小孩放牧,展现出田园生活的宁静。
- 试问几经年,答云常辟谷:问及多少年,回答常常修炼,传达出对修行的执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峰比作剑戟,形象生动,增强了威严感。
- 对仗:如“时时风雨生,日日山林沐”,对称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和鸣声中的啼莺赋予生命,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道教的修行思想展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崇敬,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反映了道教文化的深远影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峰: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灵芝:代表着长生与修行的象征。
- 松树:象征着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遥岑如剑戟”中“剑戟”比喻什么?
- A. 山的高峻
- B. 道士的武器
- C. 远处的树木
- D. 近处的房屋
-
“试问几经年,答云常辟谷”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对饮食的无所谓
- B. 对修行的执着
- C. 对世俗生活的向往
- D. 对时间的追求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朱元璋《钟山赓吴沉韵》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美,朱元璋更强调道教修行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更侧重于秋天的宁静与孤独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朱元璋与他的诗歌》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