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霞绮浓披翡翠,晨光巧上珊瑚。
丹林偏许下清都。香占深岩烟雨。
秋到九华宫殿,赭袍红借繁珠。
广寒桂与世花殊。不带人间风露。
白话文翻译:
霞光绚丽如翡翠般浓厚,晨光巧妙地洒在珊瑚上。
丹桂林中只许飘落清都的香气,深山的烟雨中飘散着芬芳。
秋天来临九华宫殿,赭色的袍子映衬着繁华的珠宝。
广寒宫的桂花与世间的花朵截然不同,不沾人间的风露。
注释:
- 霞绮:绚丽的霞光。
- 披:覆盖、披上。
- 翡翠:一种宝石,绿色,形容颜色美丽。
- 晨光:早晨的光辉。
- 珊瑚:海洋中的一种生物,色彩鲜艳,这里形容美丽。
- 丹林:指丹桂林,丹桂是秋天的代表植物。
- 清都:指清幽的地方,或指“清都山”。
- 香占:香气弥漫。
- 深岩烟雨:深山中的细雨。
- 九华宫殿:九华山的道教圣地。
- 赭袍:赭色的袍子,借指道士的袍子。
- 广寒桂:指广寒宫中的桂花,传说中嫦娥居住的地方。
- 世花:世间的花朵。
- 风露:人间的风和露水。
典故解析:
“广寒宫”出自于《月宫》的传说,是嫦娥居住的地方,象征着清冷与高洁的理想境界。“九华”指的是九华山,历史悠久,是道教的重要圣地,常常与高洁、脱俗的意象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勋,宋代诗人,以其婉约细腻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秋季,正值丹桂飘香之时,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蕴含了对人间繁华与清幽境界的思考。
诗歌鉴赏:
《西江月(丹桂)》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美丽与宁静,诗中将自然景色与人间情感相结合,表现出一种脱俗的高洁。开篇以“霞绮浓披翡翠”描绘出清晨的五光十色,紧接着以“晨光巧上珊瑚”展现了光影的巧妙与美丽,似乎暗示着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接下来的“丹林偏许下清都”则通过丹桂的香气引出一种幽静的意境,而“香占深岩烟雨”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厚感情。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于人世的思考,“秋到九华宫殿”中提到的“赭袍红借繁珠”不仅展示了道教的文化背景,也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世隔绝的清雅。从“广寒桂与世花殊”可以看出,诗人对世间繁华的淡然态度,最终在“不带人间风露”中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表现了对人间喧嚣的厌倦与对自然清静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霞绮浓披翡翠”:形容早晨的霞光像翡翠一样浓密。
- “晨光巧上珊瑚”:晨光巧妙地洒在美丽的珊瑚上,营造出一种美的氛围。
- “丹林偏许下清都”:在丹桂林中,香气飘散,让人想到清幽的地方。
- “香占深岩烟雨”:香气在深山的烟雨中弥漫,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 “秋到九华宫殿”:秋天来临,九华山的宫殿显得格外庄严。
- “赭袍红借繁珠”:道士的袍子映衬着珠宝,展现出一种华美的景象。
- “广寒桂与世花殊”:广寒宫的桂花与世间的花朵截然不同,强调了高洁。
- “不带人间风露”:不沾染人间的尘世喧嚣,突显了诗人的超脱。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霞光比作翡翠,增强了视觉的美感。
- 对仗:如“晨光巧上珊瑚”和“香占深岩烟雨”,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使自然景物富有生命感,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世俗繁华的淡然态度,体现了一种高洁的理想和超脱的情感。
意象分析:
- 霞光:象征希望与美好。
- 丹桂:代表着高洁、清香的品德。
- 九华宫:象征着道教的神秘与超脱。
- 广寒桂:象征着孤独与高洁的理想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丹桂”主要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高洁
- C. 喧嚣
- D. 忧伤
-
“霞绮浓披翡翠”中“翡翠”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宝石
- C. 一种动物
- D. 一种色彩
-
诗中提到的“广寒桂”与“世花”的区别是什么?
- A. 颜色不同
- B. 生长环境不同
- C. 品质高洁与世俗繁华的区别
- D. 形状不同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秋夕》 杜甫
- 《渔舟唱晚》 王士祯
诗词对比: 将《西江月(丹桂)》与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两者都是描写自然与人生哲理,但曹勋更注重于自然的静谧与高洁,而李白则多了一份豪放和孤独感。两者的风格在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解析与鉴赏》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