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林寺寻讲经台,循香炉峰侧下山》
时间: 2025-01-01 11:03:51意思解释
由大林寺寻讲经台,循香炉峰侧下山
原文展示:
千尺飞萝手自援,鸣泉处处弄潺。
半峰栖雾逢僧湿,绝径穿云见虎闲。
岸帻正宜岩石上,褰衣时傍竹林间。
夕阳翠看尤好,去路心知是下山。
白话文翻译:
在千尺高的悬崖上,藤萝垂下,手自可援引;
泉水叮咚作响,处处流淌成潺潺的流水。
半山峰上,雾气缭绕,刚好遇见僧人淋湿;
小径被云雾遮蔽,偶然见到悠闲的老虎。
在岩石上,正好可以把帽子放下,
撩起衣裙,恰好在竹林间行走。
夕阳西下,青翠的山色显得尤为美丽;
我心中早已明白,接下来的路是下山。
注释:
- 千尺飞萝:形容悬崖上藤萝生长的高度。
- 鸣泉:流水的声音。
- 栖雾:栖息在雾中的意思。
- 绝径:绝对的小路,指偏僻的山径。
- 褰衣:撩起衣裙,适合在竹林间走动。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慎中,明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常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 创作背景:诗作于游历大林寺的过程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文化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大林寺附近游览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山水的秀美与自然的宁静。诗的开头用“千尺飞萝”展现了高耸的悬崖,接着描写流动的泉水,既有视觉上的震撼,也有听觉上的享受。随后,诗人通过“半峰栖雾逢僧湿”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雾气弥漫、神秘而宁静的氛围,使得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后面的“夕阳翠看尤好”则展现了日落时分的美景,暗示着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悟与陶醉。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从高处的藤萝、泉水,到半山的僧人和悠闲的虎,最后以夕阳下的景色收尾,给人一种渐行渐远的感觉。同时,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孤寂和对人生的思考,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心灵归属的追寻,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高山悬崖的藤萝,表现出自然的雄伟与壮观。
- 第二联通过鸣泉的描写,使得自然的声音活泼而灵动。
- 第三联中的“半峰栖雾”与“逢僧湿”相映成趣,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四联则在说完自然景色后,转向夕阳,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恬淡。
-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鸣泉处处弄潺”将泉水拟人化,生动形象。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具有很强的韵律美。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向往,传达出心灵归属的渴望。
意象分析:
- 飞萝:象征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顽强。
- 鸣泉:代表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流逝。
- 雾:象征神秘与未知。
- 夕阳: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哲理。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千尺飞萝”主要指什么?
- A. 高山上的藤萝
- B. 一条小路
- C. 一个寺庙
- “夕阳翠看尤好”中的“夕阳”象征什么?
- A. 美好的回忆
- B. 时间的流逝
- C. 自然的辉煌
答案:
- A
- B
- 诗中提到的“千尺飞萝”主要指什么?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
- 对比李白和王慎中的山水诗,李白更显豪放,而王慎中则偏向细腻与沉静,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山水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