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挽皇清授赠中宪大夫常理斋老先生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3 03:52:41

凄风苦月透刀瘢,万里长征竟未还。

但使淩烟名不朽,忠魂到处是家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凄风苦月透刀瘢,
万里长征竟未还。
但使淩烟名不朽,
忠魂到处是家山。

白话文翻译

凄凉的风和苦涩的月光映照着刀疤,
万里长途跋涉的征途竟然没有归来。
只要让这淩烟的名声不朽,
忠诚的灵魂无论到哪里都是故乡的山川。

注释

  • 凄风苦月:形容环境的凄凉,风吹得冷,月光显得苦涩。
  • 刀瘢:刀伤的痕迹,常用来象征战争的创伤。
  • 万里长征:指漫长的征程,暗指战斗或艰难的旅途。
  • 淩烟:指一种烟雾,象征着名声或信誉。
  • 忠魂:指忠诚的灵魂,指因忠诚而死去的人。
  • 家山:故乡的山川,象征着归属感和思乡之情。

典故解析

“万里长征”一词常常用来形容艰难的旅程,尤其是在历史上与军事行动相关的背景下。诗中提到的“忠魂”则可以联系到历史上许多为国捐躯的英烈,这些英烈的精神与名声都将永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玉珩,清代诗人,字子飞,号玉珩,生于1746年,卒于1823年。他的诗歌以抒情见长,常以自然景物、人物命运为题材,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有关,诗人借此表达对战士的怀念和对忠诚精神的崇敬。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忠魂的感怀。开篇的“凄风苦月”直接营造了一种忧伤的氛围,突显了战斗带来的伤痛和对逝去生命的哀悼。随着“万里长征竟未还”的铺陈,诗人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更深层的思考,表达了对那些未能归来的战士的惋惜与敬仰。

接下来的“但使淩烟名不朽”,则转向对名声与忠诚的反思,暗示虽然肉体消亡,但精神与名声却可以永存。“忠魂到处是家山”的结尾,强调了忠诚的灵魂无论身处何地,心中永远有对故乡的眷恋,展现出诗人对忠诚与牺牲的深切理解。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期许,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凄风苦月透刀瘢”:描绘了一个凄凉的环境,暗示战争的残酷和痛苦。
    • “万里长征竟未还”:表达了对离去战士的思念与惋惜。
    • “但使淩烟名不朽”:强调忠诚与名声的永恒。
    • “忠魂到处是家山”:表达了对故乡的情感和忠魂的广泛存在。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韵律感,如“凄风苦月”和“万里长征”。
    • 隐喻:通过“刀瘢”象征战争的创伤,“淩烟”象征名声的持久性。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主题是对忠诚与牺牲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忠魂的敬仰,体现了对故乡的不离不弃之情。

意象分析

  • 凄风苦月:象征痛苦与孤独,表达环境的压抑感。
  • 刀瘢:象征战争的创伤与历史的沉重。
  • 淩烟:象征名声的持久性,表达对忠诚的追求。
  • 忠魂:象征英烈精神,强调忠诚与牺牲的伟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万里长征”指的是什么?

    • A. 旅行
    • B. 战斗
    • C. 归乡
  2. “凄风苦月”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忧伤
    • C. 兴奋
  3. 诗中“忠魂到处是家山”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家乡的思念
    • B. 对未来的期许
    • C. 对战争的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 李白《将进酒》:则展现了豪放的情怀与对生命的热爱,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恭挽皇清授赠中宪大夫常理斋老先生二首 其二》的诗意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