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归途 赵蕃 〔宋代〕 篮舆伊轧又前村,何许风来洗睡昏。 木落尽还山面目,旱深穷见水根源。 相逢负担皆征利,难觅隐居躬灌园。 归路苦长行易倦,断鸦残月记松门。
白话文翻译:
我乘坐的篮舆吱吱作响,又经过了一个村庄,不知何处吹来的风,洗去了我的睡意和昏沉。 树木落尽,显露出山的真实面貌,旱情严重,穷尽处可见水的根源。 相遇的人们都背着担子,追求利益,难以找到隐居之地,亲自灌溉园子。 回家的路漫长而辛苦,行走容易感到疲倦,断续的鸦鸣和残月,让我记住了松树掩映的门。
注释:
- 篮舆: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类似于轿子。
- 伊轧:形容篮舆行进时的声音。
- 睡昏:昏沉的睡意。
- 木落尽:树木的叶子全部落下。
- 山面目:山的真实面貌。
- 旱深:旱情严重。
- 穷见:穷尽处可见。
- 负担:背着担子。
- 征利:追求利益。
- 躬灌园:亲自灌溉园子。
- 断鸦残月:断续的鸦鸣和残月。
- 松门:松树掩映的门。
诗词背景: 赵蕃是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这首《归途》描绘了诗人归家途中的所见所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中人们追求利益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归途为线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诗中“木落尽还山面目”一句,以树木落尽显露山的真实面貌,象征着诗人对真实自然的追求。而“相逢负担皆征利”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中人们追求利益的批判。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深切向往。
诗词解析:
- 首句“篮舆伊轧又前村”,通过篮舆的声音和行进的村庄,营造了一种旅途的氛围。
- 第二句“何许风来洗睡昏”,以风来洗去睡意,表达了诗人对清新自然的向往。
- 第三句“木落尽还山面目”,通过树木落尽显露山的真实面貌,象征着诗人对真实自然的追求。
- 第四句“旱深穷见水根源”,以旱情严重处可见水的根源,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
- 第五句“相逢负担皆征利”,反映了诗人对社会中人们追求利益的批判。
- 第六句“难觅隐居躬灌园”,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第七句“归路苦长行易倦”,表达了归途的辛苦和疲倦。
- 第八句“断鸦残月记松门”,以断续的鸦鸣和残月,记住了松树掩映的门,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风来洗睡昏”,将风拟人化,赋予其洗去睡意的动作。
- 象征:如“木落尽还山面目”,通过树木落尽显露山的真实面貌,象征着诗人对真实自然的追求。
- 对比:如“相逢负担皆征利”与“难觅隐居躬灌园”,通过对比社会现象和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的批判和向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诗人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中人们追求利益的批判。通过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表达了对清新自然和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篮舆:象征着旅途和移动。
- 风:象征着清新和洗礼。
- 木落尽:象征着真实和自然。
- 旱深:象征着困境和挑战。
- 负担:象征着追求利益。
- 隐居:象征着宁静和自由。
- 断鸦残月:象征着幽静和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篮舆”是指什么? A. 轿子 B. 马车 C. 船 D. 飞机
- “木落尽还山面目”中的“山面目”指的是什么? A. 山的景色 B. 山的真实面貌 C. 山的形状 D. 山的颜色
- 诗中提到的“相逢负担皆征利”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现象的批判? A. 自然破坏 B. 社会不公 C. 追求利益 D. 战争
- “断鸦残月记松门”中的“松门”象征着什么? A. 家的入口 B. 隐居之地 C. 旅途的终点 D. 自然的景色
答案:1. A 2. B 3. C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的宁静和自然的美景。
诗词对比:
- 赵蕃的《归途》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赵蕃的诗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象的批判,而陶渊明的诗则更多地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陶渊明集》:收录了陶渊明的诗作,包括《归园田居》。
- 《王维诗选》:收录了王维的诗作,包括《山居秋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