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虢县令犹子箅》

时间: 2024-12-29 17:36:33

匍匐岐山下,三呼已过时。

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

自是终身痛,空留一县悲。

老人休雨泪,转面即逢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匍匐岐山下,三呼已过时。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自是终身痛,空留一县悲。老人休雨泪,转面即逢伊。

白话文翻译:

在岐山下匍匐前行,三次呼喊已成过去。臧孙虽有后代,伯道却终究无子。这自是终身的痛苦,只留下一县的悲伤。老人不要再流泪,转过脸就能遇见他。

注释:

字词注释:

  • 匍匐:爬行。
  • 岐山: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 三呼:多次呼喊。
  • 臧孙:人名,指臧文仲,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 伯道:人名,指伯道无儿的故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 终身痛:一生的痛苦。
  • 一县悲:整个县的悲伤。
  • 休雨泪:停止流泪。
  • 转面:转过脸。

典故解析:

  • 伯道无儿:《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伯道无儿,后世用以比喻无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舜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张舜民在哀悼某位已故的县令时所作,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思和对生命的无常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中“匍匐岐山下,三呼已过时”描绘了哀悼的场景,而“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则通过典故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后继无人的悲哀。最后两句“老人休雨泪,转面即逢伊”则带有安慰和希望的意味,暗示着生命的循环和重逢的可能。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匍匐岐山下:描绘了哀悼者匍匐在岐山下的场景,表达了深切的哀思。
  • 三呼已过时:三次呼喊已成过去,暗示逝者已逝,时光不可逆转。
  • 臧孙虽有后:臧孙虽有后代,但逝者却无后,形成对比。
  • 伯道竟无儿:通过伯道无儿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无后的悲哀。
  • 自是终身痛:这自是终身的痛苦,表达了深切的哀伤。
  • 空留一县悲:只留下一县的悲伤,强调了逝者的影响和哀思的广泛。
  • 老人休雨泪:老人不要再流泪,带有安慰的意味。
  • 转面即逢伊:转过脸就能遇见他,暗示着生命的循环和重逢的可能。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臧孙虽有后,伯道竟无儿”的对比,强调了无后的悲哀。
  • 典故:使用“伯道竟无儿”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 安慰:最后两句带有安慰的意味,平衡了整首诗的哀伤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哀悼和生命的无常,通过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表达了深切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匍匐:表达了哀悼者的谦卑和哀思。
  • 岐山:地名,象征着哀悼的地点。
  • 三呼:象征着对逝者的呼唤和哀思。
  • 伯道无儿:象征着无后的悲哀。
  • 终身痛:象征着深切的哀伤。
  • 一县悲:象征着逝者的影响和哀思的广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伯道竟无儿”使用了哪个典故? A. 伯道无儿 B. 臧孙有后 C. 三呼已过时 D. 匍匐岐山下

  2.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意味? A. 哀伤 B. 安慰 C. 愤怒 D. 绝望

  3. 诗中“臧孙虽有后”与“伯道竟无儿”形成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对比 C. 拟人 D. 对仗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哀江头》:同样表达了深切的哀思和对生命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舜民的这首诗与杜甫的《哀江头》在情感表达和主题上相似,都表达了哀悼和对生命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舜民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左传》:了解“伯道无儿”的典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