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时间: 2025-01-08 22:00:58

盈盈双泪河阳笛。

无那娇魂湿。

低徊又记画眉时。

卷起一帘春梦雨如丝。

而今零落筝琵怨。

羞说当年愿。

萍踪到处便为家。

自伴满江明月唱芦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盈盈双泪河阳笛。无那娇魂湿。低徊又记画眉时。卷起一帘春梦雨如丝。而今零落筝琵怨。羞说当年愿。萍踪到处便为家。自伴满江明月唱芦花。

白话文翻译:

一阵河阳的笛声,伴着盈盈泪水,想起那娇弱的灵魂在湿润的夜晚。徘徊间又忆起画眉时的情景,似乎卷起一帘春梦,细雨如丝。而今往昔已成零落的筝琵,难以启齿当年的愿望。漂泊的足迹无处不在,随意便能找到归属,自然伴着明月在江边唱着芦花。

注释:

  • 盈盈:形容泪水的样子,清澈而又明显。
  • 河阳笛:指河阳地区的笛声,带有乡愁的意味。
  • 娇魂湿:形容那娇弱的灵魂在湿润的环境中,暗示着伤感和柔情。
  • 低徊:徘徊、踌躇,表达一种无奈的心情。
  • 画眉:指画眉鸟,象征着美丽和爱情。
  • 卷起一帘春梦:比喻春天的梦境如同帘子一样卷起,充满诗意。
  • 零落筝琵怨:指昔日的乐器,如今已经破碎,暗示着过去的美好已经消逝。
  • 萍踪:指漂泊不定的足迹,象征着无家可归。
  • 明月唱芦花:明月照耀着自然,寓意着孤独却又浪漫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生豪(1897-1946),字逸之,号白石,江苏人,著名的翻译家、诗人和作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深受读者喜爱。

创作背景: 《虞美人》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正值战乱时期,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个人的孤独。

诗歌鉴赏:

《虞美人》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深切怀念。诗的开头,便用“盈盈双泪”引入,直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柔情与忧伤。随着“河阳笛”声的响起,仿佛带我们回到那遥远的记忆中,笛声与泪水交织,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低徊又记画眉时”一句,继而引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画眉鸟的形象不仅美丽而且象征着爱情的纯真。在“卷起一帘春梦雨如丝”中,梦与雨的意象交替,仿佛将春天的温柔与细腻都汇聚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柔情似水的景象。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今零落筝琵怨”,曾经的美好已然不在,这种无奈与失落让人心酸。诗人羞于提及当年的愿望,反映出一种对青春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萍踪到处便为家”一句则表现了漂泊的生活状态,虽无固定之处,却也在随意的流浪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通过对于细节的描绘,使得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回忆的渴望展现得淋漓尽致。诗的最后一句“自伴满江明月唱芦花”则在孤独中透出一丝浪漫,明月与芦花的意象交织,象征着在孤独中仍能找到宁静与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盈盈双泪河阳笛:表现了诗人因感伤而流下的泪水,笛声引发的情感共鸣。
  2. 无那娇魂湿:指那娇弱的魂灵在泪水中显得更加脆弱,暗示了对往事的怀念。
  3. 低徊又记画眉时:徘徊中回忆起那段美好的时光。
  4. 卷起一帘春梦雨如丝:梦境如同春雨般细腻,充满了温柔的情感。
  5. 而今零落筝琵怨:曾经的乐器象征着失去的美好,充满了怨恨与无奈。
  6. 羞说当年愿:对过去愿望的羞愧,反映出时间的无情。
  7. 萍踪到处便为家:漂泊的生活中偶尔找到归属感。
  8. 自伴满江明月唱芦花:在孤独中与自然为伴,寻找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卷起一帘春梦”将梦境形象化。
  • 拟人:如“明月唱芦花”,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讲究对称,如句与句之间的意境映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往昔的追忆与现实的无奈,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孤独生活的承受,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泪水:象征着思念与悲伤。
  2. 笛声:代表着过往美好的回忆。
  3. 画眉:象征着青春与爱情。
  4. 春梦:代表着美好的愿望与希望。
  5. 明月:象征着孤独中的陪伴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乐器有哪些?

    • A. 笛子
    • B. 筝
    • C. 琵琶
    • D. 以上都是
  2. “盈盈双泪”中的“盈盈”是指什么?

    • A. 清澈的水
    • B. 细腻的情感
    • C. 丰满的样子
    • D. 瘦弱的样子

答案

  1. D. 以上都是
  2. B. 细腻的情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虞美人·听雨》
  • 辛弃疾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诗词对比: 朱生豪的《虞美人》与李清照的《虞美人·听雨》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往昔的深切怀念,但朱生豪更加强调对漂泊生活的反思,而李清照则更注重对细腻情感的描绘。

参考资料:

  • 《朱生豪诗文集》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李清照与她的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