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孟中丞茅阁》
时间: 2024-12-29 17:36: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孟中丞茅阁
作者: 元结 〔唐代〕
小山为郡城,随水能萦纡。
亭亭最高处,今是西南隅。
杉大老犹在,苍苍数十株。
垂阴满城上,枝叶何扶疏。
乃知四海中,遗事谁谓无。
及观茅阁成,始觉形胜殊。
凭轩望熊湘,云榭连苍梧。
天下正炎热,此然冰雪俱。
客有在中坐,颂歌复何如。
公欲举遗材,如此佳木欤。
公方庇苍生,又如斯阁乎。
请达谣颂声,愿公且踟蹰。
白话文翻译:
这座小山成为了郡城,水流环绕着它。
在那里最高的亭子,现在正好位于西南的角落。
那些古老的杉树依然存在,苍翠挺拔有数十株。
树影垂落在城上,枝叶何其繁茂。
因此知道在四海之内,遗留下来的事物谁会说没有呢?
当我看到茅阁建成,才感觉到这里的景色是如此特别。
我倚靠在窗前,远望熊湘,云榭与苍梧相连。
正值炎热的夏天,而这里却如同冰雪般清凉。
有客人在这里坐着,唱着歌声又会是怎样呢?
如果您想要选用这些优美的木材,难道不正是这些美好的树木吗?
您正在庇护苍生,难道这座阁楼不是如此吗?
请传达谣颂的声音,愿您在此稍作停留。
注释:
- 郡城: 指地方行政单位的城池。
- 亭亭: 形容亭子的笔直高耸。
- 苍苍: 形容树木的颜色深绿。
- 垂阴: 指树木的影子垂落。
- 熊湘: 指湘江,形容美丽的远景。
- 云榭: 指云雾中修建的楼阁。
- 佳木: 优美的树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结(?-约 665年),字子华,唐代诗人,生于陕州,官至中书侍郎。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结任职于某地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庇护苍生的思考,反映了唐代士人关注社会的情怀。
诗歌鉴赏:
《题孟中丞茅阁》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诗作。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茅阁所处的环境,展现出小山、杉树和清凉的氛围。开篇便通过“随水能萦纡”描绘出水流的柔和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人们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诗中“乃知四海中,遗事谁谓无”一句,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追忆。即使在繁华的世间,有些美好的事物依旧会留存。而“凭轩望熊湘,云榭连苍梧”则将自然景色与人文环境有机结合,构建出一幅优美的画面。
最后,诗人以“公欲举遗材,如此佳木欤”反问孟中丞,既是对其才能的赞美,也是对其责任的期许,表现出一种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对社会的关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山为郡城: 小山环绕成为城池,表现出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随水能萦纡: 水流环绕,形象地描绘环境的柔美。
- 亭亭最高处,今是西南隅: 亭子高耸,位于特定的位置,突显其重要性。
- 杉大老犹在,苍苍数十株: 描述古老的杉树,传递出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延续。
- 垂阴满城上,枝叶何扶疏: 树影覆盖,生机勃勃,象征着繁荣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茅阁”比喻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和谐。
- 对仗: 表达对称的美感,如“亭亭/苍苍”。
- 拟人: 树木的“垂阴”仿佛在与人对话,增强了情感的深入。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期许,展示了人文关怀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山: 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安定。
- 杉树: 代表生命的延续与坚韧。
- 茅阁: 体现人类的智慧与创造。
- 熊湘: 代表远方的美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亭亭最高处”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北边
B. 西南隅
C. 东南隅 -
“乃知四海中,遗事谁谓无”这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失落
B. 赞美
C. 思考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美
B. 人与社会
C. 个人情感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以自然景色为主题,表达对山水的热爱。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的幽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比较元结与王维的作品,前者更关注社会责任,后者则强调个人的隐逸与自然的融合。两者均展现出唐诗的自然美,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