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时间: 2025-01-05 10:34: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白话文翻译:
野棠花已经凋落,转眼间又到了清明时节。
春风似乎在欺骗游人的梦,寒冷的云朵让人感到怯意。
在曲折的河岸上举杯畅饮,垂柳下系马,此地曾经与友别离。
楼阁空荡,人去楼空,曾经的游玩情景如飞燕般轻盈。
听说东头的美丽街陌,行人常见,帘下透出纤细的月光。
旧日的仇恨如春江水般绵延不绝,新仇又如千重山峦般层叠。
想必明天再次相见时,酒杯前重逢,镜中花却难以折得。
也该惊诧地问,近来你已多少华发?
注释:
- 野棠花: 一种花,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 清明时节: 指的是每年春季的清明节,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 刬地: 意为平整土地,这里比喻春风的吹拂。
- 曲岸: 弯曲的河岸,象征着柔情与不易。
- 持觞: 举杯,表示饮酒作乐。
- 楼空人去: 楼阁空荡,曾经的人都已离去,表达离别的惆怅。
- 华发: 白发,象征着年华的流逝与时光的无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词人、诗人,字幼安,号稼轩。他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之一,作品多表现出壮志未酬的情感。
创作背景: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写于辛弃疾晚年,反映了他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充满了离愁别绪,表达了对曾经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重聚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春天的清明时节为背景,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开篇以“野棠花落”引入,既写出了春天的消逝,也暗示了人生韶华的匆匆。接着,诗人通过“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春游图景,带有浓厚的怀旧情感和对友人的思念。
“楼空人去”则转入对逝去时光的感叹,融合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实的失落。此处的“飞燕能说”更增添了诗中人物的孤寂与惆怅。后半部分,诗人提到“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往昔种种情感的纠缠与思念之深。
最后,“镜里花难折”则以隐喻的方式揭示出对美好事物的无奈与珍惜,令人唏嘘不已。整首词在细腻的描绘中流露出深邃的情感,既有对过去的无限怀念,也有对未来的隐忧,呈现出辛弃疾丰富的内心世界与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春天的花朵已经凋落,转眼间又迎来了清明节,时光的流逝令人感慨。 -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春风吹拂,似乎在欺骗游人的梦境,夜晚的寒意让人感到畏惧。 -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在弯曲的河岸上举杯畅饮,柳树下系马,曾经在这里与朋友惜别。 -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楼阁空荡无人,曾经的游玩情景如飞燕般轻盈,令人怀念。 -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听说东头的美丽街陌,行人常常可见,帘下透出纤细的月光。 -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旧日的仇恨如春江水般绵延,新仇又如千重山峦般层叠。 -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想必明天再次相见时,酒杯前重逢,但镜中的花却难以折得。 -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也该惊讶地问,近来你已多少白发?
修辞手法:
- 比喻: “镜里花难折”用镜中花象征美好而无法获得的事物。
- 拟人: “东风欺客梦”将春风拟人化,传递出欺骗梦境的意味。
- 对仗: 全诗结构严谨,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与对未来重聚的期待。辛弃疾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折射出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复杂,展现了他对生活、友情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棠花: 代表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 清明: 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思念的时节。
- 东风: 春天的气息,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 垂杨: 代表柔情与依恋,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 飞燕: 象征着自由与轻盈,映射出美好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野棠花落”中的“野棠花”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树
B. 一种花
C. 一种鸟
答案: B -
“清明时节”通常指的是哪个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答案: A -
诗中“楼空人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失落与怀念
C. 愤怒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李清照:
辛弃疾的词豪放激昂,而李清照的词则柔婉细腻。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辛弃疾更加注重壮志与怀念,而李清照则多描写离愁与柔情。 -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vs.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两首词均表现了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待,但辛弃疾更注重历史的沧桑与个人情感的纠缠,而苏轼则更侧重于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 — 相关诗词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相关研究与分析
- 《论辛弃疾的词风》 — 学术论文与评论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深入理解这首词的意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