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

时间: 2025-01-01 12:56:22

乌孙腰间佩两刀,刃可吹毛锦为带。

握中枕宿穹庐室,

马上割飞翳螉塞。

执之魍魉谁能前,气凛清风沙漠边。

磨用阴山一片玉,洗将胡地独流泉。

主人屏风写奇状,

铁鞘金镮俨相向。

回头瞪目时一看,使予心在江湖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 李颀 〔唐代〕

乌孙腰间佩两刀,刃可吹毛锦为带。 握中枕宿穹庐室,马上割飞翳螉塞。 执之魍魉谁能前,气凛清风沙漠边。 磨用阴山一片玉,洗将胡地独流泉。 主人屏风写奇状,铁鞘金镮俨相向。 回头瞪目时一看,使予心在江湖上。

白话文翻译:

乌孙腰间佩带着两把刀,刀刃锋利到可以吹毛断发,用锦带装饰。 握在手中,仿佛枕宿在穹庐般的帐篷里,骑在马上,割开飞翔的翳螉塞。 手持这把刀,任何邪恶的魍魉都无法靠近,刀气凛冽,如同沙漠边的清风。 用阴山的一片玉石来磨刀,用胡地独有的清泉来洗涤。 主人的屏风上描绘着这把刀的奇特形状,铁制的刀鞘和金制的环扣庄严相对。 回头瞪目一看,让我心驰神往,仿佛置身于江湖之上。

注释:

  • 乌孙:古代西域国名,这里指代西域的物品。
  • 刃可吹毛:形容刀刃极其锋利。
  • 锦为带:用锦缎作为装饰带。
  • 穹庐室:游牧民族的帐篷。
  • 翳螉塞:古代边塞名,这里指边塞的险要之地。
  • 魍魉:古代传说中的鬼怪。
  • 阴山:古代山名,这里指代珍贵的磨刀石。
  • 胡地:古代对西域的称呼。
  • 铁鞘金镮:铁制的刀鞘和金制的环扣。
  • 江湖:指远离朝廷的自由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颀,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既有豪放的边塞诗,也有细腻的山水田园诗。这首诗可能是李颀在观赏崔五六的图屏风时,受到启发而作,描绘了一幅西域风情画,展现了乌孙佩刀的威武与神秘。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唐代,当时与西域的交流频繁,西域的文化和物品对中原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李颀可能是在观赏了描绘西域物品的图屏风后,受到启发,创作了这首诗,以此来表达对西域文化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活的憧憬。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乌孙佩刀的描绘,展现了西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诗中,“刃可吹毛”和“握中枕宿”等词句,生动地描绘了佩刀的锋利和使用场景,而“执之魍魉谁能前”则赋予了佩刀神秘的力量。诗的最后两句“回头瞪目时一看,使予心在江湖上”,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物品的描绘,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乌孙腰间佩两刀”:开篇即点明主题,乌孙佩刀的威武形象跃然纸上。
  2. “刃可吹毛锦为带”:进一步描绘刀的锋利和装饰的华丽。
  3. “握中枕宿穹庐室”:通过握刀的动作,联想到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
  4. “马上割飞翳螉塞”:描绘了佩刀在战场上的实用性和威力。
  5. “执之魍魉谁能前”:赋予佩刀神秘的力量,象征着抵御邪恶。
  6. “气凛清风沙漠边”:通过比喻,形容佩刀的气势如同沙漠边的清风。
  7. “磨用阴山一片玉”:描绘了磨刀的珍贵材料,增加了佩刀的神秘感。
  8. “洗将胡地独流泉”:通过洗涤的动作,展现了佩刀的清洁和神圣。
  9. “主人屏风写奇状”:回到现实,描绘了屏风上的佩刀图像。
  10. “铁鞘金镮俨相向”:详细描绘了佩刀的外观,增加了视觉的冲击力。
  11. “回头瞪目时一看”:通过回头一看的动作,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变化。
  12. “使予心在江湖上”:最终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刃可吹毛”、“气凛清风沙漠边”等,通过比喻增强了形象的生动性。
  • 拟人:如“执之魍魉谁能前”,赋予佩刀以人的特性,增加了神秘感。
  • 对仗:如“铁鞘金镮俨相向”,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乌孙佩刀的描绘,展现了西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秘力量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乌孙佩刀、刃可吹毛、穹庐室、翳螉塞、魍魉、阴山玉、胡地泉、铁鞘金镮、江湖。
  • 详细解释: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和力量的西域世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向往和追求。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刃可吹毛”形容的是什么? A. 刀的锋利 B. 刀的装饰 C. 刀的重量
    2. “握中枕宿穹庐室”中的“穹庐室”指的是什么? A. 宫殿 B. 帐篷 C. 房屋
    3. 诗的最后一句“使予心在江湖上”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朝廷的忠诚 B.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C. 对战争的恐惧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诗词对比:与王昌龄的《出塞》相比,李颀的这首诗更加注重对物品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而王昌龄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边塞的壮丽和战士的豪情。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全唐诗》、《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