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上·贡禹》

时间: 2025-01-19 18:56:27

杀傅囚师不敢言,奸人致意遂昏昏。

明经洁行人如梦,莫把优游议孝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杀傅囚师不敢言,奸人致意遂昏昏。明经洁行人如梦,莫把优游议孝元。

白话文翻译

杀害师傅、囚禁老师,却不敢直言;奸诈之人得逞,使得局势混乱。那些明经洁行的人如同梦境一般虚幻,不要用优游的态度来议论孝元帝。

注释

  • 杀傅囚师:指杀害师傅、囚禁老师,这里可能暗指历史上的某些政治迫害。
  • 奸人致意:奸诈之人得逞,导致局势混乱。
  • 明经洁行:指那些明理守法、品行端正的人。
  • 优游:悠闲自在,不严肃的态度。
  • 孝元:可能指某个历史人物或皇帝,具体指代需结合历史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时政的关切和对道德沦丧的忧虑。该诗可能创作于某个政治动荡时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对正直人士的同情。

创作背景

该诗可能是在某个政治迫害或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创作的,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正直人士的同情和对奸诈之人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正直与奸诈、清明与昏暗的冲突。首句“杀傅囚师不敢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恐怖氛围,正直之士受到迫害却不敢发声。次句“奸人致意遂昏昏”则进一步描绘了奸诈之人得逞后的混乱局面。后两句“明经洁行人如梦,莫把优游议孝元”则表达了对正直人士的同情和对轻浮议论的批评,呼吁人们不要对严肃的政治问题采取轻率的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沉,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道德沦丧的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杀傅囚师不敢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恐怖氛围,正直之士受到迫害却不敢发声。
  2. 奸人致意遂昏昏:描绘了奸诈之人得逞后的混乱局面。
  3. 明经洁行人如梦:表达了对正直人士的同情,他们如同梦境一般虚幻。
  4. 莫把优游议孝元:呼吁人们不要对严肃的政治问题采取轻率的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正直与奸诈、清明与昏暗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象征:“明经洁行人如梦”中的“梦”象征了正直人士的虚幻和不真实。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正直人士的同情和对奸诈之人的批判,呼吁人们不要对严肃的政治问题采取轻率的态度。

意象分析

  • 杀傅囚师:象征了政治迫害和社会恐怖。
  • 奸人致意:象征了奸诈之人的得逞和混乱局面。
  • 明经洁行人如梦:象征了正直人士的虚幻和不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杀傅囚师不敢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A. 政治迫害 B. 社会和谐 C. 经济发展 D. 文化繁荣

  2. “奸人致意遂昏昏”中的“昏昏”指的是什么? A. 明亮 B. 混乱 C. 清晰 D. 平静

  3. 诗中“明经洁行人如梦”表达了作者对正直人士的什么态度? A. 赞赏 B. 同情 C. 批评 D. 忽视

  4. “莫把优游议孝元”中的“优游”指的是什么态度? A. 严肃 B. 轻率 C. 认真 D. 慎重

答案:1. A 2. B 3. B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反映了战乱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对和平的渴望。
  • 白居易《卖炭翁》: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对正义的呼唤。

诗词对比

  • 陈普《咏史上·贡禹》与杜甫《春望》:两者都反映了社会现实,但陈普的诗更侧重于政治迫害和道德沦丧,而杜甫的诗则更侧重于战乱和人民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陈普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