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施公村居九日》
时间: 2025-01-04 10:33: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施公村居九日
水满江天,沿堤钓艇,空村客远风烟冷。
丹枫消翠草堂开,天晴衬出重阳景。
竹扫茶烟,鹤窥香鼎,芙蓉照面潮红醒。
一痕淡月上峨眉,松台人散乌纱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晴朗的重阳节日,水面映照着蓝天,河边停着钓鱼的小船,空旷的村庄显得格外冷清,远方的客人被烟雾笼罩。丹枫树叶渐渐变红,翠色的草堂敞开,晴朗的天空映衬出重阳的美景。竹子拂动着茶烟,白鹤在一旁窥视香鼎,芙蓉花映照着脸庞,显得娇艳欲滴。此时,一弯淡淡的月亮升上峨眉山,松台上人们散去,留下乌纱帽的影子。
注释:
- 水满江天:水面和天空交融,形容水位很高,景色广阔。
- 沿堤钓艇:在堤岸边停泊的钓鱼小船。
- 空村客远:空旷的村庄,远方的客人。
- 丹枫消翠:红色的枫树叶逐渐取代翠绿的草色。
- 重阳景:重阳节的美丽景色。
- 竹扫茶烟:竹子轻轻扫动,茶烟缭绕。
- 鹤窥香鼎:白鹤在一旁好奇地看着香鼎。
- 芙蓉照面:芙蓉花映照着人的脸。
- 淡月上峨眉:淡淡的月亮升起在峨眉山上。
- 松台人散:松台上人们散去。
典故解析: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常常与登高、赏菊、饮酒等活动联系在一起,象征着长寿与健康。诗中提到的“重阳”正是表现了这个节日的特色,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节日的喜悦与对自然美景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龙,明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自然,擅长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重阳节,描绘诗人居于施公村时所见的秋景,以此抒发情感,传达对节日和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 施公村居九日》以其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令人印象深刻。诗中展现出诗人对秋天的深切感受,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构建起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水满江天、空村客远的描写,给人以一种远离喧嚣的意境,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随着季节的更替,丹枫消翠、天晴衬出重阳景,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变幻,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竹扫茶烟、鹤窥香鼎的细节,增添了生活气息,展现了诗人的闲适与雅趣。最后,一弯淡月升起,松台上人们散去,留下乌纱影,似乎在表达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瞬间的珍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江天一色的广阔场景,强调了空旷与冷清。
- 第二联通过描绘红枫与草堂,展现了重阳节的景色,表现出节日的喜庆。
- 第三联则是对生活细节的刻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 最后两句则将视线转向远方,表达了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思索。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情感结合,如“水满江天”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
- 拟人:鹤窥香鼎,赋予了鹤以人类的情感与行为。
- 对仗:如“竹扫茶烟,鹤窥香鼎”,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重阳节的热爱,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生活宁静与美好瞬间的珍惜。
意象分析:
- 丹枫:象征秋天的成熟与丰收,寓意着生命的轮回。
- 竹:象征高洁与淡泊,表现了诗人追求的生活态度。
- 芙蓉:代表美丽与柔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
- 淡月:象征宁静与思考,提醒人们珍惜时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重阳”节意指什么?
- A. 春节
- B. 中秋节
- C. 赏菊节
- D. 重阳节
-
诗中“竹扫茶烟”描绘了什么场景?
- A. 诗人饮茶的情景
- B. 竹子与茶烟的互动
- C. 竹林中的风景
- D. 诗人钓鱼的情景
-
诗中提到的“松台”象征什么?
- A. 高处的清新
- B. 宁静的思考
- C. 远方的旅人
- D. 自然的和谐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九日登望仙台》 by 王之涣
- 《登高》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九日登望仙台》同样描绘重阳节的景象,但更强调登高的壮丽与壮志;而沈龙的作品则更注重细腻的生活场景与内心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沈龙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