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其二》
时间: 2025-01-03 08:23: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其二
作者:郭则沄 〔清代〕
弄水分凉,偎花恋暝。
柳棉舞罢风初定。
凤箫人去太悤悤,
昼长无奈重帘静。
倦思芳茵,残妆粉镜。
寻春那似年时兴。
夜来梦到谢堂无,
可怜孤燕窥人醒。
白话文翻译:
在水边嬉戏,感受微凉,依偎着花朵,恋恋黄昏。
柳絮在风中舞动,风刚刚平静下来。
凤箫的声音已经远去,令人感到无比惆怅,
白昼漫长,却只能无奈地拉紧重重的帘子。
心中倦怠,躺在芳香的草地上,残妆映在镜子里。
寻找春天的景象,怎能如往年那般热闹?
夜里梦回谢堂,却已无踪影,
可怜孤独的燕子窥视着人们的醒来。
注释:
- 弄水:在水边嬉戏。
- 偎花:依靠着花朵。
- 恋暝:恋恋不舍于黄昏。
- 凤箫:古代的一种乐器,象征悠扬的乐声。
- 悤悤:形容情绪沉重、忧伤。
- 重帘静:拉上厚重的帘子,室内一片寂静。
- 芳茵:芳香的草地。
- 残妆:残留的妆容。
- 谢堂:指的是谢家堂屋,典故出自于古代名人谢安。
- 孤燕:孤独的燕子,常用来象征孤独与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郭则沄,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作品多以抒情见长,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及个人情感,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反映了个体在生活中的孤独感与对往昔的怀念。
诗歌鉴赏:
《踏莎行 其二》是一首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词作,诗人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与细腻的情感刻画,展现了个人的孤独与对春天的渴望。开篇以“弄水分凉,偎花恋暝”渲染出一种轻松而又温馨的氛围,水和花的意象引导读者走进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环境。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情感逐渐转向忧伤与沉重,“凤箫人去太悤悤”传达了离别的凄凉,令人倍感惆怅。
诗中“倦思芳茵,残妆粉镜”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疲惫与失落,仿佛在一个充满花香的草地上,诗人却无法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内心却是空虚与不安。接下来“寻春那似年时兴”则是对往昔时光的深切怀念,表达了对于美好时光的渴望与追寻。
最后一联“夜来梦到谢堂无,可怜孤燕窥人醒”将孤独感推向高潮,孤燕的意象不仅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也暗示着对过往美好生活的追忆与不舍。整首词在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意象之间,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渴望,具有深厚的情感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弄水分凉,偎花恋暝:描绘了在水边嬉戏的清凉感受,依偎着花朵,沉醉于黄昏的氛围。
- 柳棉舞罢风初定:柳絮在风中飞舞,随后风渐渐平静,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凤箫人去太悤悤:悠扬的箫声响起后,人已离去,留下一种惆怅的氛围。
- 昼长无奈重帘静:白昼漫长,心中无奈,只能拉上厚重的帘子,营造出一种孤独的静谧。
- 倦思芳茵,残妆粉镜:在芳香的草地上感到疲惫,镜中映出残留的妆容,暗示内心的失落。
- 寻春那似年时兴:对往昔春天的追寻,与往年热闹的场景形成对比,流露出一种惆怅。
- 夜来梦到谢堂无:夜晚的梦中回到谢堂,却已无踪影,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 可怜孤燕窥人醒:孤独的燕子窥视着人们醒来,象征着孤独与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燕”象征孤独与渴望。
- 拟人:柳棉舞罢,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倦思芳茵,残妆粉镜”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孤独的感慨,展现了个体在静谧环境中的内心挣扎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清凉与生机,代表着生命的流动。
- 花:象征美好与短暂,代表着青春的易逝。
- 柳棉:春天的象征,带来生机与希望。
- 孤燕:象征孤独与对亲密关系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弄水分凉”指的是什么情境?
- A. 在水边嬉戏
- B. 在花园里游玩
- C. 在夜晚散步
-
“凤箫人去太悤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惆怅
- C. 无聊
-
诗的最后一句“可怜孤燕窥人醒”中“孤燕”象征什么?
- A. 幸福
- B. 孤独
- C. 友谊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踏莎行》 (李清照)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 《踏莎行》与李清照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都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孤独的感慨,但李清照更加强调女性的细腻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赏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