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得髯公书感赋》

时间: 2025-01-06 16:06:12

梦稳何愁行路难,时危转觉醉乡安。

蔫昙岂与花争色,轻絮偏同雪比寒。

情落莫,态阑珊。

明珠早似泪珠残。

牵萝补屋年来惯,不向西风怨袖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梦稳何愁行路难,
时危转觉醉乡安。
蔫昙岂与花争色,
轻絮偏同雪比寒。
情落莫,态阑珊。
明珠早似泪珠残。
牵萝补屋年来惯,
不向西风怨袖单。

白话文翻译

在梦中安稳,何必担心前行的艰难?
在危急的时刻,反而感到醉酒般的安宁。
枯萎的昙花怎能与花朵争艳?
轻柔的絮状物偏偏要与雪花相较寒冷。
情感已落,不必惋惜那失落的情态。
明珠早已如泪珠般残缺。
牵着藤萝修补屋子已是习惯,
不向西风哀怨衣袖的单薄。

注释

字词注释:

  • 梦稳:梦中安稳,形容内心宁静。
  • 醉乡安:醉酒之后的安宁,形容处于一种无忧无虑的状态。
  • 蔫昙:枯萎的昙花,象征短暂与美丽。
  • 轻絮:轻柔的絮状物,通常比喻无情或柔弱的事物。
  • 态阑珊:情态萎顿,形容情感的失落。
  • 明珠:比喻美好而珍贵的事物,后来转化为泪珠,象征悲伤的情感。

典故解析:

  • 昙花一现:昙花开放时间极短,常用来比喻美丽事物的短暂与无常。
  • 西风:古诗中常用来象征秋天的凋零与离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丁宁,近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上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作者通过对梦境与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美好过往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 得髯公书感赋》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开篇的“梦稳何愁行路难”传达出一种对现实困境的超然,似乎在梦中获得了片刻的安宁。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又揭示了现实的严酷与内心的孤独。通过对昙花、轻絮等意象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在“情落莫,态阑珊”中,诗人对情感的失落表达得淋漓尽致,似乎在诉说着对过往美好的怀念与无奈。

整首诗语言简练却意蕴深厚,情感真挚且细腻,诗人在对比中反映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结尾的“牵萝补屋年来惯,不向西风怨袖单”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现实的接受与无奈,表现出一种淡淡的伤感与坚韧的生活态度。整体而言,诗作在细腻的情感流露与对生活的哲理思考中,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梦稳何愁行路难:在梦中安稳,何需担心前行的艰难?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释然。
  2. 时危转觉醉乡安:在危急时刻,反而感到一种醉酒般的安宁,暗示内心的逃避。
  3. 蔫昙岂与花争色:枯萎的昙花怎能与花朵争艳,象征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4. 轻絮偏同雪比寒:轻柔的絮状物与雪花相较寒冷,暗示情感的脆弱与凋零。
  5. 情落莫,态阑珊:情感已落,不必惋惜,不再追求过去的美好。
  6. 明珠早似泪珠残:明珠比作泪珠,象征珍贵事物的损失与遗憾。
  7. 牵萝补屋年来惯:牵着藤萝修补屋子已成习惯,表现出对生活的适应与接受。
  8. 不向西风怨袖单:不向西风哀怨衣袖的单薄,表达一种无奈与坚韧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明珠早似泪珠残”,通过比喻深刻表达情感的失落。
  • 对仗:如“情落莫,态阑珊”,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和表达的力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脆弱,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接受与坚韧精神,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内心的安宁与逃避。
  • 昙花: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丽的无常。
  • 轻絮:象征柔弱与脆弱的情感。
  • 明珠:象征珍贵而易逝的美好事物。
  • 西风:象征凋零与离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梦稳何愁行路难”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虑
    • B. 安宁
    • C. 愤怒
    • D. 失落
  2. “蔫昙岂与花争色”中“蔫昙”所象征的是什么?

    • A. 美丽
    • B. 短暂与无常
    • C. 哀愁
    • D. 快乐
  3. 诗的最后一句“不向西风怨袖单”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 A. 愤怒
    • B. 无奈与坚韧
    • C. 悲伤
    • D. 快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 比较李白的《静夜思》与丁宁的《鹧鸪天》,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的流露,但李白更趋向于对故乡的思念,而丁宁则更关注于内心的孤独与现实的无奈。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作品集》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