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迎春)》
时间: 2025-01-06 09:53: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迎春)》
去年太岁田间土,
明日香烟壁下尘。
马上新人红又紫,
眼前歌妓送还迎。
钗头燕,胜金紃。
燕歌赵舞动南人。
遗民植杖唐巾起,
闲伴儿童看立春。
白话文翻译:
去年土壤在田间沉默,
明天香烟在墙角飘浮。
马上新人装扮红紫相间,
眼前歌妓送行又迎接。
钗头燕,胜过金饰。
燕歌赵舞,吸引南方人。
遗民手持拐杖唐巾起立,
闲暇时陪伴儿童看立春。
注释:
- 太岁:指农历的年份,通常与土壤、农田相关。
- 香烟:这里指香火、烟雾,象征春天的气息。
- 新人:指新婚夫妇或新人,象征春天的喜庆。
- 歌妓:指唱歌的女子,代表春天的欢庆气氛。
- 钗头燕:一种头饰,象征美丽,胜过金饰。
- 遗民:指失去家园的百姓。
- 唐巾:唐代的头巾,象征传统与乡愁。
-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象征春天的开始。
典故解析:
“钗头燕”中的“燕”指的是燕子,燕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勃的气象。诗中提到的“遗民植杖唐巾起”,表现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希望,体现了时代变迁中人们的坚韧与不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约1070年-约1130年),字子美,号白石,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婉约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间百态,反映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鹧鸪天(迎春)》创作于春天,正值农忙时节,诗人借春天的景象表达对新生活和希望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往日的怀念。
诗歌鉴赏:
《鹧鸪天(迎春)》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诗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农田的生机。开篇的“去年太岁田间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回忆与现实交织的空间,展现出农田的沉寂与希望的交替。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马上新人红又紫”的画面,传达出春天的喜庆和生机。
诗中有对比与对仗之美,“钗头燕,胜金紃”,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也暗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最后的“闲伴儿童看立春”则让整首诗回归到生活的平静与温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年太岁田间土:表达了对过去一年农田的回忆,蕴含了对岁月的感慨。
- 明日香烟壁下尘:明天的希望与香气在墙角飘荡,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 马上新人红又紫:新人装扮得红紫相间,象征着春天的热闹与生机。
- 眼前歌妓送还迎:歌妓的欢声笑语映衬出春天的喜庆气氛。
- 钗头燕,胜金紃:用燕子作为美的象征,表达人们对美的向往。
- 燕歌赵舞动南人:燕歌和赵舞吸引着南方人,展示了春天的魅力。
- 遗民植杖唐巾起:遗民们手持拐杖,表现出对传统的追忆。
- 闲伴儿童看立春:人在闲暇时陪伴儿童,体现了生活的宁静与温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钗头燕”比作美丽,强调了春天的生机。
- 对仗:如“新人红又紫”与“歌妓送还迎”,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春天展开,表现了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对过去的怀念,反映了人们在时代变迁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希望、生机与重生。
- 新人:代表美好与未来的期待。
- 歌妓:体现欢庆和生活的热闹。
- 遗民:表达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钗头燕”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美丽与希望
- C. 传统文化
-
“闲伴儿童看立春”反映了什么?
- A. 忙碌的生活
- B. 生活的宁静与温馨
- C. 对未来的迷茫
-
诗中“马上新人红又紫”描绘了什么场景?
- A. 春天的热闹
- B. 秋天的落寞
- C. 夏天的炎热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春天,但更多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与忧虑。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通过春天的景象表现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情感基调更为柔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