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时间: 2025-01-04 08:08:42

吴波深波声急。

阑干下瞰鱼龙宅。

江北与江南。

斜阳山外山。

十洲三岛地。

梦里身曾至。

今日醉危亭。

神仙邀我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
作者: 王去疾 〔宋代〕

吴波深波声急。
阑干下瞰鱼龙宅。
江北与江南。
斜阳山外山。
十洲三岛地。
梦里身曾至。
今日醉危亭。
神仙邀我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场景:急促的江水波涛汹涌,站在栏杆上俯瞰着水中仿佛栖息着鱼龙的地方。江的南北两岸被斜阳的余晖映照,远处的山峦层叠。十个洲和三座岛屿的地方,仿佛我曾在梦中到访过。今天我在这危亭中饮酒,似乎有神仙邀我结盟。

注释:

  • 吴波:指的是吴江的波涛,这里运用了“吴”字来特指地理位置。
  • 鱼龙宅:鱼和龙是传说中的水中生物,寓意梦幻与神秘的栖息之地。
  • 斜阳:指的是夕阳,表现出一种柔和而又略显惆怅的氛围。
  • 十洲三岛:这是古代神话中描述的仙境,象征着理想的归宿或梦境。
  • 危亭:是一种高耸的亭子,寓意着人处于高处的思考与遐想。
  • 神仙邀我盟:表现了对超然生活的向往,以及与神仙结交的美好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去疾,字叔明,号心斋,宋代词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词风清新、情感真挚著称。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富有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去疾晚年,或许是在他游历江南时的某个美好时刻,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背景中,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但文人仍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脱。

诗歌鉴赏:

《菩萨蛮》是一首充满梦幻色彩的词作,诗的开头通过“吴波深波声急”的描写,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极具动感。接着“阑干下瞰鱼龙宅”则引入了神秘的意象,鱼龙所代表的不仅是水中生物,更是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境界或奇幻世界。诗人在江南的景色中,显然不仅仅是在观察,更是一种身心的游历。

“江北与江南”一语,通过对比,增添了空间的广阔感,而“斜阳山外山”则通过层次感强化了景物的美丽。接下来的“十洲三岛地”,暗示着诗人在梦中游历的理想归宿,展示了他追求超脱现实的渴望。

最后两句“今日醉危亭,神仙邀我盟”则是整首诗的高潮,诗人似乎在现实与梦境之间游走,醉意朦胧中与神仙结盟,表达出一种对自由与理想的渴望,既有对现实的逃避,也有对超然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精致的意象、灵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热爱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吴波深波声急:急促的水声,暗示着江河的壮阔与动感。
  2. 阑干下瞰鱼龙宅:从栏杆上俯瞰,生动地描绘出人对水域的想象与憧憬。
  3. 江北与江南:对比南北,展示了空间的辽阔与复杂。
  4. 斜阳山外山:夕阳映照下,远山更显层峦叠嶂,增加了诗的美感。
  5. 十洲三岛地:理想的幻境,暗示着诗人心中向往的自由与逍遥。
  6. 梦里身曾至:表明这种理想的境地是梦境中的体验,增添神秘感。
  7. 今日醉危亭:在危亭中饮酒,表达一种洒脱与享受。
  8. 神仙邀我盟:与神仙结盟的愿望,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鱼龙宅”比喻理想境地,营造出梦幻的感觉。
  • 对仗:如“江北与江南”,形成了对称的美感,增强语句的节奏感。
  • 拟人:神仙似乎在邀请,赋予了自然与超然生活以人格。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江南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逃避与精神的追求。诗人希望能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与神仙结交,达到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意象分析:

  • 吴波:象征着江河的生机与动荡。
  • 鱼龙:代表着理想与幻想,带有神秘色彩。
  • 斜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增添了惆怅之感。
  • 十洲三岛:象征着理想的归宿,是对超然生活的追求。
  • 危亭:象征着高处的思考与遐想,是诗人宁静的精神栖息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吴波深波声急中“急”字的意思是? A. 快速
    B. 严重
    C. 平静
    D. 缓慢

  2. “十洲三岛”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的幻境
    C. 离别之情
    D. 自然灾害

  3. “神仙邀我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A. 对权力的追求
    B. 对物质的向往
    C. 对超然生活的渴望
    D. 对现实的逃避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描绘了梦幻般的场景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比较王去疾的《菩萨蛮》和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两者都在描绘自然美景和内心情感,但王去疾更倾向于神秘的幻想,而辛弃疾则注重对现实的感慨与英雄情怀。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对生活的不同态度与风格。

参考资料:

  1. 《宋词鉴赏辞典》
  2. 《古典诗词选读》
  3. 《王去疾研究》
  4. 《中国古代文学史》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王去疾的《菩萨蛮》,领悟其诗中的美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