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伍国开谭元定游西山杂咏二十首 其十五》

时间: 2025-01-14 19:50:58

郑同当日使朝鲜,梵宇回将样式传。

宝殿叠安千佛座,外头如窣堵波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郑同当日使朝鲜,
梵宇回将样式传。
宝殿叠安千佛座,
外头如窣堵波圆。

白话文翻译:

郑同那天作为使者去朝鲜,
回来的时候把寺庙的样式传递过来。
宝殿上安放着千佛的座位,
外面如同巨大的圆形佛塔。

注释:

  • 郑同:指的是郑同这个人,他是明代的一位使者,曾被派往朝鲜。
  • 当日:指的是那一天。
  • 梵宇:指的是佛教寺庙或佛教建筑。
  • 样式:指建筑的样式和设计。
  • 宝殿:佛教寺庙中供奉佛像的殿宇。
  • 千佛座:指用来安放千尊佛像的座位。
  • 窣堵波:指佛教的塔,通常是用来存放佛教圣物的建筑。

典故解析:

  • 朝鲜:明代与朝鲜的外交关系密切,郑同的出使反映了当时的国际关系。
  • 梵宇: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及其建筑风格的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黎遂球,明代诗人,生活在明中期,其诗作多以描写山水和佛教文化为主,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正值中朝关系密切的时期。郑同的出使不仅是外交行为,也象征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郑同使朝鲜的情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的开头提到郑同作为使者前往朝鲜,体现了明代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活动,展现了当时的国力与文化交流。接着,诗人对回来的佛教建筑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与向往。

“宝殿叠安千佛座”一句,展示了寺庙的宏伟与神圣,千佛座的设置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反映了佛教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而“外头如窣堵波圆”则将建筑的外观与佛教塔结合,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和谐美丽的宗教空间,传达了诗人对佛教的崇敬。

整首诗在描绘建筑的同时,也传达了明代对佛教文化的认同与吸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多样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郑同当日使朝鲜:描写郑同作为使者的身份,强调了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
  2. 梵宇回将样式传:说明郑同带回了朝鲜的寺庙建筑样式,体现了文化交流。
  3. 宝殿叠安千佛座:描绘了佛教殿宇的壮观,千佛座象征着佛教的繁荣。
  4. 外头如窣堵波圆:将建筑形象化,增强了视觉效果,突显了佛教建筑的特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建筑外形比作“窣堵波”,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建筑的圆润形态。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赞美与尊重,反映了明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对外交流的开放态度。

意象分析:

  • 郑同:象征着外交使节,代表了文化交流。
  • 宝殿:象征着佛教的圣地,代表着宗教信仰。
  • 千佛座:象征着佛教的繁盛与信仰的集中。
  • 窣堵波:象征着佛教建筑的美丽与神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郑同去哪个国家使节?

    • A. 日本
    • B. 朝鲜
    • C. 越南
  2. 宝殿上安放的是哪种座位?

    • A. 千佛座
    • B. 龙椅
    • C. 皇座
  3. 诗中提到的“窣堵波”是什么?

    • A. 一种饮料
    • B. 佛教塔
    • C. 山名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比较黎遂球的这首诗与王之涣的《登高》,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人文景观,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传》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