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不作三公》
时间: 2025-01-04 07:52: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不作三公
不作三公,归来钓桐庐江侧。
刘文叔眼青不改,故人头白。
风节傥能关社稷,云台何必图颜色。
使阿瞒临死尚称臣,伊谁力。
登钓石,初相识。
鱼竿老,羊裘窄。
除江山风月,更谁消得。
烟雨一川双桨急,转头不忿青山隔。
叹鼻端不省利名醒,京华客。
白话文翻译:
不愿意做三公(高官),我宁愿回到桐庐江边钓鱼。
刘文叔(刘备)眼中的志向依旧不改,而故人的白发已苍苍。
如果风节真的能影响社稷,那么云台山何必再去追求名声?
就算阿瞒临终时仍称臣,究竟是谁的力量?
我登上钓石,与你初次相识。
鱼竿已经老旧,羊皮衣也显得狭窄。
除了江山和风月,还有谁能消磨岁月?
烟雨中一川双桨划得急,转过头去不满地看那青山。
叹息之间,不知道追求名利是否真能醒悟,终究是个京华的客人。
注释:
- 三公:指古代的三公职务(太尉、司徒、司空),象征权力与地位。
- 刘文叔:指刘备,三国时期的蜀汉开国皇帝,眼青指其志向不变。
- 社稷:指国家和政权。
- 云台:云台山,另有所指,象征权位与名声。
- 阿瞒:指曹操,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 钓石:诗人所钓之处,象征闲适的生活。
- 京华:指京城,象征繁华和名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本诗的作者为佚名,属于宋代,时代背景是政治动荡与士人追求理想的矛盾时期。
创作背景:
诗作表达了对权力的拒绝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士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困惑,尤其是在政治动荡的时代背景下。
诗歌鉴赏:
这首《满江红·不作三公》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对权力的冷淡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以“钓桐庐江侧”开篇,传达出一种归隐自然的愿望。刘文叔(刘备)的形象则引入了历史对比,展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接下来的“风节傥能关社稷,云台何必图颜色”则是对名利的质疑,表达了诗人对权力游戏的厌倦。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钓石与鱼竿的描写,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单调。尤其是“烟雨一川双桨急,转头不忿青山隔”,展现了诗人在面对青山的无奈与不满,暗示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冲突。
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深刻,既有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作三公,归来钓桐庐江侧:表明不愿追逐权力,向往平静生活。
- 刘文叔眼青不改,故人头白:以历史人物作对比,反映时间的流逝和理想的坚持。
- 风节傥能关社稷,云台何必图颜色:质疑名利的价值,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 使阿瞒临死尚称臣,伊谁力:反思历史,探讨权力的本质。
- 登钓石,初相识:描绘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 鱼竿老,羊裘窄:象征生活的简朴和时间的流逝。
- 除江山风月,更谁消得:思考除了江山与风月之外,还有什么值得追求。
- 烟雨一川双桨急,转头不忿青山隔:表达内心的焦虑与对现实的不满。
- 叹鼻端不省利名醒,京华客:点明自己在追求名利中迷失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增强主题。
- 象征:钓石、鱼竿等象征着闲适与自然生活。
- 拟人:将风节与云台拟人化,使其有思想和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权力的拒绝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反映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钓石:象征宁静与闲适的生活。
- 江山:象征权力与欲望。
- 青山:象征理想与现实的隔阂。
- 烟雨:象征迷茫与不确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刘文叔”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曹操
- B. 刘备
- C. 诸葛亮
- D. 孙权
-
诗人对权力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排斥
- C. 中立
- D. 崇拜
-
“烟雨一川双桨急”中的“烟雨”象征什么?
- A. 清晰
- B. 迷茫
- C. 喜悦
- D. 失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的作品,表达对自然与爱国的情感。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洪基的作品,反思历史与人生。
诗词对比:
-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同样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更侧重于情感的细腻。
- 《登高》(杜甫):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哀愁,主题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